当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之后,如何盘活其存量,便成为编制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若解决得当,则会使编制的使用更加精干高效,从而节约行政成本;若解决不当,则会导致许多矛盾和问题,从而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对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为此,笔者试就如何盘活事业编制存量,谈几点看法。
一、坚定信念。有人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随着行业服务标准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高素质的人员,而且要求足额满员的队伍。因此,人员编制的增加是必然的,总量控制将会影响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进步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事物必然会催生新机构,新机构必然会配置新编制。编制不增加,将如何设立新机构;新机构不能设立,又将如何管理新生事物;对新生事物的管理缺位,又将如何促进社会进步。笔者认为,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还应该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手段的日益进步,网络信息的广泛运用,政令传达更加快捷,信息反馈更加及时,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诞生了,旧有事物消亡了;新职能出现了,旧职能消失了;有的职能扩张了,有的职能萎缩了,此消彼长,强弱在变。由此可见,在一定的时期内,编制总是稳定于一定数量之内。总量控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总量控制,毋庸置疑。
二、修正错误。编制的余缺调整,本是编制管理的常态。但在实际工作中,编制调整并非易事。原因在于:编制一旦下达到部门,部门便视其为私有财产,不许他人所动。之所以如此,担忧有二:一是编制调整减少后,部门规模缩小,预示着该部门事业衰落,光辉不再。二是编制调整减少后,再需增加,非常困难。故此,千方推脱,百般阻挠。但是,编制调整不顺畅,编制部门则无编制可调用,应予增加者无法增加,既影响工作,又损编制部门权威,从而增加了对编制部门的不信任感,使调编工作难度增大。为此,必须克服部门将编制私有化的错误观念。对此,既要有和风细雨般的说服工作,也要有疾风暴雨般的 刚性措施。惟有如此,编制余缺调整之棋才能走活。调编工作顺畅之后,才能随时调用编制,既可以及时充实加强应予增编的部门,也可以解除减编部门的后顾之忧,从而使编制余缺调整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科学调编。调编工作顺利与否、效果如何,还取决于调编是否科学合理。如果减其当减、增其当增,客观公正,令人心悦诚服,调编工作自然就会顺利,效果就会理想。如果不娴实情,主观臆断,减其不当减、增其不当增,调编工作必然会阻力重重、事倍功半。为此,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准确分析判断,科学调整编制,合理使用编制。
四、及时配人。当编制调整到位后,人员配备必须及时跟进,否则,又将造成编制闲置。无论是人员配备滞后,还是人员配备不当,都将使调编成效大打折扣。可见,科学配置编制是前提,及时配备人员是保障。惟有如此,编制存量才能真正盘活,编制使用效能才能充分发挥。
(王书俊 作者单位: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临汾大发展 鼓舞老干部
下一篇: 立足“六个创新”提升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