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确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出发,隰县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基层组织服务年”活动,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建好服务阵地、丰富服务载体,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
一是“第一书记”给力基层组织。在全省率先开展选派“第一书记”下乡住村工作,坚持“因村选派、科学定人”,自2011年以来,先后有两批149名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其中派住复杂村31人,经济落后村54人,产业重点村37人,组织后进村16人,旅游开发村11人,共转化后进基层党组织16个,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08件,引进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帮助228个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27名任职期满考核优秀的“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达到了“锤炼干部品行、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的目的。
二是党建长廊发挥品牌效应。按照“一村一品、一行业一特色、一领域一特点”的原则,采取定目标任务、定工作措施、定完成时限、定联系领导、定具体责任人的方式高标准建设,县乡村三级累计投入200余万元,重点培育了46个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效显著的党建示范点;依托《隰县党建网》《隰县组工信息》、隰县电视台《隰州先锋》等阵地,对党建示范点的先进经验和阶段性党建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县形成了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是创新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层层落实“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县委书记带头召开抓党建“面对面”述评会20次,301名党组织书记进行了会议述职;认真推行“定、查、评”工作法,全县301个基层党组织民主确定经济发展大事499件,改善民生实事389件;全面开展党员公开承诺制度,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电视公开承诺,普通党员版面承诺,承诺兑现率达98%;建立农村离任干部生活补贴制度,264名连续任职10年以上的农村离任“两委”主干享受到生活补助,最低的每年1200元,最高的每年4560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实行星级化管理党员活动场所,使党员学习活动服务有保障,党组织的战斗保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
四是活动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围绕全县“梨果提质年、项目推进年、城乡管理年、交通建设年、作风转变年”这五个年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在农村开展“服务型、标准化”村级组织达标挂星活动;在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双强六好”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活动;在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创优升级活动;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走在前头作表率”活动,广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努力争创一流业绩,真正实现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作风明显改变,服务效率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的“四个明显转变”。
五是“领头雁”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主攻玉露香、八年达小康”发展目标,深入实施“领头雁”延伸培训计划,县乡级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十八大,百名技术专家田间地头示范指导果树嫁接,共举办培训班120多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果农2万余人次,使十八大精神家喻户晓,使每村每户果农全面掌握“玉露香”梨嫁接技术,使玉露香梨果产业形成规模,促进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彰显特色。
六是服务民生共建小康生活。全面开展“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分片分区把746名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分派到100个行政村(社区)宣传政策,了解实情,解决难题。截至目前,共走访贫困户1200余户,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20余万元;走访上访户120余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走访新农村67个,解决实际困难1535件;走访企业15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8条,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全市19个县(市、区)综合考核名列第一;2013年上半年重点项目完成率全市综合排队位居第三;财政收入实现了“十二五”翻两番目标的第一个翻番。
从“主动服务”到“深度融入”,从“主动跟进”到“助推发展”,隰县各基层党组织正在借“党组织服务年”活动的东风,在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中发挥组织工作功能,以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的实际成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形象。
(作者系隰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涛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对招商引资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 践行“右玉精神”树立正确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