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科学理论探索发展路径

2014-09-20 09:24: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理论是前进的旗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都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率先转型、全力跨越,建设文明开放、富裕和谐新临汾”为目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做大经济总量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的新路,不断求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难题,不断探索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径,使临汾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发展是硬道理”的警示:临汾迫切需要跨越发展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基于这一基本观点,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把这一思想通俗地表述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35年来,“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临汾市也和全国一样,一心一意谋建设谋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1978年到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由8.37亿元增加到1223.6亿元,人均达到4512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7元上升到7768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260元上升到21936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临汾的许多变化,都以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为基本前提。

但是,与全国先进地区作横向比较,临汾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临汾最大的市情是以煤为基、经济单一,经济总量不大、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仍属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全市还有4个国家级贫困县(吉县、大宁、隰县、永和)。有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临汾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后移,GDP居全省地市位次由“十五”时期的第2位滑落到第3位,财政总收入滑落到第4位。

2013年全国人均GDP约为7000美元,山西省约为6300美元,临汾约为4512美元(居全省第8位);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山西省为22456元,临汾为21936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山西省为7154元、临汾为7768元。城镇化率:全国53.7%,山西49.7%,临汾45.67%。总体来看,临汾的发展有喜有忧,面临的困难压力不小。临汾如何才能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临汾400万人民面对的最大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发展的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临汾取得成绩是源于发展,临汾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不足。发展是解决临汾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临汾要加快发展步伐,要跨越、要赶超,就必须加倍努力,抓住机遇,破解发展难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临汾必须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发展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提出更高要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年,我市在快速发展并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发展模式单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等等。作为资源大省的资源大市,临汾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从三次产业看,结构单一、不合理,经济以工业为主,2012年工业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4%。第三产业落后,占GDP比重只有35.5%,远低于全球服务业占GDP比重60%、发达国家70%、全国43.4%、全省39.2%的水平。而在工业中,资源型传统产业独大,占比过重,煤焦铁、化工电力等资源型基础产业占到工业的80%左右。可见,临汾经济属于典型的畸重结构,这种经济结构呈现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特点。多年来,临汾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产生的效率却很低。2012年,临汾市万元GDP能耗为2.89吨标准煤,比全省平均水平1.76(吨标准煤)高64.07%,在全省11个地市中总量最高,是全国平均水平(0.76吨标准煤)的3.78倍,这意味着同样是消耗一吨标煤,临汾市创造的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0.82%,全国平均水平的26.32%。同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环境治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13个重点检测城市中,临汾市空气质量曾经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一。过度依赖能源原材料产业扩张的发展方式,导致临汾市经济抵抗力较弱,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每当外部市场对能源原材料需求萎缩,经济就直线下滑。这也是临汾近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而从长远来看,资源枯竭的局面终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主要瓶颈。严峻的现实问题迫使我们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理论用于指导临汾的实践,就要从产生深层次矛盾的根源入手,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看,临汾市只有把产业结构作战略性调整,将煤焦铁资源型经济转型才能破除困境,也只有转型才有发展、才有出路。转型发展是解决临汾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就临汾目前的经济结构而言,煤、焦、冶金、电力是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不可能离开这些产业搞经济,因此,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讲,应该用高新技术和科学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同时,还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建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面对山西省建立“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临汾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临汾的根本出路在转型,转型的关键之举在项目。为此,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以汾河治理为突破口,调整既有产业结构。沿百里汾河,布局一条包括现代化循环工业、装备制造、物流、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园区的新型经济带。这一重点工程是科学理论与临汾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范例,其每一步规划实施都是科学理论指导的结果。

一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百里汾河经济带的规划实施,就是从临汾自然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做出的科学决策。临汾的自然环境:汾河全长716公里,在临汾境内穿越霍州市、洪洞县、临汾市、襄汾县等市县,占到河流全长四分之一,是临汾第一大河流;汾河纵贯临汾盆地,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发展基础良好。再看经济发展基础:沿汾河区域,区位独特、交通发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0%以上,近90%的工业集中于此。临汾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上述自然经济条件规划了“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工程:北起霍州市,南至侯马市,南北长106公里,以汾河为轴线东西宽约22公里,总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规划布局44个园区,实施五大工程。项目突破了过去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跨越6个县(市、区),以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为特点,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创新。新型经济带作为临汾平川板块的核心区域,是临汾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立体生态环境最好、最可提升塑造的区域。抓住这一板块,就抓住了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命脉。

二是注重发展的空间布局,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科学理论认为全局由一个个局部组成,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全国整体来看,百里汾河经济带服从于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要求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出“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临汾位于中国腹地,是中西部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影响制约着整个全局,临汾加快发展步伐,将促进中西部以至全国整体的发展。从临汾自身来看,也有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开展“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突破了过去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跨越6个县(市、区),优化了全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使沿汾河两岸地区成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新引擎,并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和辐射力,带动东西两山全面振兴,形成“沿汾崛起、两翼齐飞”的新格局,最终使整个市域经济实现转型跨越、提速腾飞。

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转型跨越发展。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新型经济带的核心是经济转型跨越发展。要重点实施五大板块建设,着力打造18个大型工业园区、10个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17个文化旅游景区。在转型发展上,一方面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进先进技术,提升效益,实现资源优势的升级蜕变;一方面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促进产业再生、结构重塑,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园区,还是项目,都向“新”看齐,朝循环化、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迈进,未来将建成中西部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形成先进制造、新型化工、绿色能源3个千亿产业集群、3个千亿园区板块、10个百亿企业方阵,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以转型发展带动跨越发展。目前经济带招商引资形势喜人,已建设成洪洞甘亭工业园、韩国工业园、赵城煤焦化深加工园、襄汾河西焦化工业园等一批园区。目前转型升级态势良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四是建设生态文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践中,临汾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经济带首先把实施河道生态治理修复作为核心工程,加快实施自然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构建生态优美的自然生态体系。两年来,沿汾6县围绕优化生态空间、绿化区域生态景观、美化城乡人居环境,实施了河道生态治理修复,现在已经变成集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景观。同时关闭淘汰落后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临汾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观,2011年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和省级卫生城,临汾再现碧水蓝天。未来经济带将成为环境优美和谐宜人幸福安康的晋南优质生活圈。

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在经济带内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扩容提质”战略,可以释放新型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巨大潜力,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同时,城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在经济带实施道路交通、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经济带力争到“十二五”末,打造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镇集群,区域内人口由全市的33%提高到40%;经济总量由40.3%提高到65%;财政收入由34.2%提高到60%;城镇化率由45%提高到63%。以城镇建设为纽带,着力打造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四、运用科学理论探索发展路径的启示纵观临汾市先行先试、转型跨越发展的有益探索,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是不断解放思想,破除僵化封闭意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解放思想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谋求科学发展首先就要进行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如果不破除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落后观念,不破除重经济、轻环保,高投入、高耗能的落后观念,不破除“重物轻人”的落后观念,科学发展就会失去源头动力。因此,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坚决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式,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二是准确把握市情,创新发展思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准确把握市情,是进行科学决策、创新发展思路的基础。只有全面、客观、深刻地认识市情,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差距和不足,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才能走出具有时代特征、临汾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是注重规划先行,打造新型城镇,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能否自觉地认识城镇化规律,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坚持规划先行,把科学发展观融入规划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是狠抓节能减排,提升生态优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就必须彻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百里汾河经济带建设中,我市注重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

五是继续深化改革,打造环境品牌,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已成为临汾的名片和品牌,要继续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环境品牌,吸引和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使临汾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生产要素的一方热土,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临汾市委讲师团课题组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