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总目标之下,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六项任务,对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确立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确立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机制。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依宪治国,就是要用宪法约束公权力,把公权力关进宪法制度的笼子。
依宪治国,就必须保障宪法的实施。
习近平同志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保障宪法的实施,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宪法实施的监督制度。
为此,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是四中全会一个亮点。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在立法方面,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出立法先行,抓住提高立法质量和这个关键,完善立法体制,提出“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赋予人民更多当家做主的权利。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治国,要求全面实现依法行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落实行政机关的职权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治政府,一定是有限政府。所谓有限,就是政府只能做法律允许和法律授权政府做的事情,而不能超越法律做事。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政府的所有权力都由法律授权,否则就是乱作为乱行政。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求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依法治理要求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各个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各个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据宪法所赋予的职权来行使权力,并依据宪法的规定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就依法行政而言,要求政府职能应当由法律来确定,无法律则无行政。为此,应当通过科学民主与依法决策机制的健全来实现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落实权力及其运行的公开化、透明化。在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方面,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通过权力问责机制,加大对违法、失职行为的追惩力度。这是四中全会的重大决定。
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指出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提出“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中全会对于司法体制改革做了新的重要部署,围绕如何让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这个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防止领导干部对司法的干预:“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干预司法将被记录在案并追究责任,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有力遏制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使国家、社会层面的法律争议和矛盾都能在司法的轨道上有效解决,让民众能理性依法。
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治国,要求建设法治社会。建立法治社会就是要全社会成员有序参与法治建设进程,真正实现民主的法治化,人人守法、和谐有序。要营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遵纪守法和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关于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四中全会的亮点是提出完善职业准入制度。全会指出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在法治后备人才建设方面,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纳入了干部的考核机制、奖惩机制,是四中全会一大看点。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会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关于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提出“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
全面准确贯彻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完成上述六项任务,对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作者:市委讲师团 许新年)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体现法治的核心要义
下一篇: 包村联户为民富民 持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