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源远流长

2015-02-28 11:02: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家风体现了一个家族的价值观,它像一双无形的手,牵着每一位家族成员,在约定俗成的价值轨道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运行。我家的家风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尊老爱幼、善良守信、勤俭节约、崇尚文化、自力更生”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被分解成一条条家训代代传承,受益无穷。从小到大,如果吃饭时不小心掉了一粒米,长辈马上就会训斥:浪费粮食,早晚挨饿!”如果大手大脚乱花钱,长辈也会马上训斥:大手大脚,早晚受穷!”长辈们常常教导我们要尊重知识、崇尚文化。

走在巷子里,如果遇见老师或者其他知识分子,一定要毕恭毕敬地打招呼并让其先走。目不识丁的家庭主妇见到写着字的纸掉在地上,会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没有人拿带字的纸去包东西,更不会用它去接小孩的粪便。以前家里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在家里听老人们讲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改革开放以后条件好了,长辈们更加重视教育。如果碰到哪个孩子逃学,全家总动员找孩子,从村头找到村尾,直到找到孩子,拿根细棍子撵着孩子进学校。

我家的家风尤其强调尊重老人,要求年轻人遇到老人要主动问好。家族里有宴席,头一轮给老人上热菜。村里有红白事,老人可以不随礼,直接去吃头一轮“八大碗”。家里开饭,第一碗饭要盛给最年长的老人,每当炖鸡时,要把鸡头和内脏夹给老人吃。我的家族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对双目失明的母亲不孝顺,母亲的碗又脏又破也不帮她洗。一日,儿子成亲,他们碍于情面,准备把碗丢了。儿媳看在眼里,对公公婆婆说,别丢,如果丢了,那我以后拿什么给你们盛饭啊。夫妻俩听了儿媳的话,心中又害怕又愧疚,从此痛改前非,好好孝顺母亲。有了这个鲜活的故事,再加上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家族里从来没有出现不赡养老人的事例。在大家看来,老人健在是一种可以炫耀的福气。

都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有一技之长,那是生存之本。家族里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事,就连小孩也有分工,活儿不在多少,质量也不要求多高,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自力更生的好品质。五岁以上的小孩挎一个小小的背篓随母亲去割猪草、拾干粪;七岁以上的孩子课余时间去放猪;十几岁以上的孩子责任更大,课余时间要和大人们一起到地里干活。家族里也确实有一些孩子实在考不上大学或者不喜欢读书。我堂弟从小的梦想就是当厨师,在学习方面他很下工夫但效果甚微,于是他大胆向父母提出不读大学,要到技校去学厨师。父母执拗不过他,就让他去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堂弟很开心,毕业后他留在父母的餐馆当厨师,许多顾客都很喜欢他做的菜。我的家族长辈见不了闲人,如果看见哪个壮汉无所事事,一定会有许多热心人主动站出来给他介绍师傅,张罗着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授予他一项技能。小时候家里太困难,初中毕业后,我险些辍学,那些热心人也差点把我张罗进了木雕社,如果当时真的去了,我的家族又会多一名女木匠。本家有个叫淑凰的姑奶奶,辈分大,其实年纪比我父母还小几岁,她从小得小儿麻痹症,行动不是很方便,她自然学不了什么手艺,但也舍不得闲着。在我的印象中,她常常打扫院子、晒谷子、喂猪、割猪草。小时候不懂事,常常编一些童谣来嘲笑她,还老是学她扫地的样子。每次这样,淑凰姑奶奶都会狠狠地教训我们一顿。现在看起来,她是那么值得我们去尊重,在我们家族里,如果一个成年人养活不了自己,那将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做的简单家具,一律摆放整齐。不管院子有多大,一律打扫干净。平时粗茶淡饭,干活时穿着朴素,劳累了一天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外出做客或赶集时又把自己收拾得漂亮整洁,有客到访时热情招待。

长大了,我们各奔东西,可无论走多远,都离不开家风的拉扯。家风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根植于我们的骨髓,折射到我们对子女的教育上。我们一次次用长辈曾经训导我们的话去教育子女,一遍遍讲着我们经历过的那些失败与成功。或许孩子们并没有全部铭记,但我相信,有朝一日他们成为父母,他们也会把这些家训告诉自己的孩子。好的家风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家庭成员们依靠家风的准则,不断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特有的人生习惯,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我想,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那些好的家风,那么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组成的社会也就是健康向上的,他们汇集在一起就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那是共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动力,集结这种源动力我们才能去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