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六权治本”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2015-04-18 11:06:46 来源:

  “六权治本”是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目标的重大决策。3月初我们深入霍州、侯马、曲沃、乡宁等县市,就我市推进“六权治本”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中看到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各县市探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正在初步形成,但也发现实践中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的问题。一种机制的建立,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目前已经破题,并初见成效,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确保廉政建设健康发展。

  一、六权治本”的具体实践(一)落实“两集中、两到位”,提升行政服务质量按照科学配置权力的要求,全市认真抓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努力提升行政服务质量。市本级在进入审批中心的34个行政部门中开展了“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其中,23个部门成立了独立的审批科,11个部门加挂了审批科,目前,有173名工作人员进驻大厅到位,106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厅内办理。霍州积极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和首席审批员制度,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实现行政审批事项能够在政务大厅办理到位。侯马市在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中,简化归并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建立“批管分离”和“一站式服务”的行政审批工作新机制,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二)推进简政放权,促进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市本级在34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中,开展了厘权、清权、确权工作,编制了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并对每一项权力进行流程再造,使权力运行公开化和透明化。目前,全市市本级102项行政许可、4项非行政许可和241项服务管理事项全部在大厅办理。曲沃县通过6次清理,审批事项由原来的596项,缩减为现有的261项,包括2014年承接的省市下放的9项,实际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44项。霍州市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08项。

    (三)坚持科技防腐,创新纪检监督监察方式市本级运用智能化电子监察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电子监察、全过程监督留痕、全天候信息公开,竭力打造“阳光”政务。

    乡宁县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丰富“一网多平台”的监督内容,增加了涉路执法监察平台、“廉政在线”公众微信平台等,建成了具有乡宁特色的惩防体系信息网。尤其是“廉政在线”公众微信平台,充分发挥“惩防网”和手机微信群众互动功能,让电子监察平台与群众生活随时随地地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网站、微信、电视“三网并举”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新模式,这一做法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侯马市结合自身实际,把农村“三资”和重大事项监管作为特色和亮点进行打造,开发了“四大系统”“三大平台”,即农村“三资”实景管理监控网络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系统、村级重大事项流程监管系统、农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农村集体“三资”实景公开平台、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村级重大事项流程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农村“三资”和重大事项进行实时监控和实景监管,形成了群众监督和监察机关监管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全市把打造特色廉政教育基地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本土廉政资源和素材,建设廉政教育基地。市区汾河景区建成廉政文化广场及廉政教育基地;霍州市依托霍州署独特的官文化,建成集声、光、电、演等16个现代展示系统为一体的廉政文化馆,被省纪委挂牌命名为“第二批山西省廉政教育基地”;永和县将红军东征纪念馆作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设立了廉政教育室、廉政课堂等,整理出百余部廉政教育片供选择播放;古县、侯马等地精心打造廉政文化广场、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一条街;洪洞八路军纪念馆、隰县晋西北抗日纪念馆、安泽荀子文化园廉政教育基地相继落成。这些廉政文化馆(基地)的建成,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五)严查违纪违法案件,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我市始终坚持“一案三查”制度,不仅要查直接责任,而且要查领导责任,还要查监督责任。2014年,全市共检查各类单位9069家次,发现存在问题单位897家,涉及人员922人,给予427人党纪政纪处分,辞退7人,对488人作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组织处理,有效推动了全市机关和党员干部作风的良好转变。乡宁县2014年共立案69件,结案68件,给予党政纪处分76人,2015年以来,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23人,不断保持着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曲沃县2014年共受理群众来访118件,网络举报12件,网络舆情监控10件,查办违规违纪案件76件,处分81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有力地震慑了腐败分子,教育了党员干部,维护了党纪法规的严肃性。

    通过实施“六权治本”,规范权力运行,推进了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加快了惩防体系的建设步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二、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一是权力下放基层更需谨慎用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下,许多行政审批权下放给地方,省市又把行政权力下放到县,县级政府在承担具体事务时,存在力量薄弱、人才匮乏、决策能力低、地方权衡等问题,能否承接较大审批事项,需要认真对待。

    二是真正意义上的“两集中、两到位”还任重道远。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些县市的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虽然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进驻了政务大厅,但窗口授权不到位,存在厅内受理、厅外办理的情况,真正意义上的“两集中、两到位”并没有完全做到。

    三是机构改革与审批权限下放不同步。由于机构改革与审批权限下放没有同步,存在行政部门内设科室之间对接不畅的问题。如政务大厅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没有对各单位进驻工作人员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权限,所以在协调同级职能单位和厅内人员统一管理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政务大厅的机构名称、性质、职能、人员编制等有待进一步理顺。

    四是旧的体制机制与当前一些改革措施不相一致。如在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上提出了“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制衡机制,这种机制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政府局、办,领导职数很少,在出现副职配备不到位时,副职分管又成了一人主管,或是职数配备本身就是一正一副,在这样的情况下,“副职分管,正职监督”的机制有待商榷。

    五是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主体多而散。比如当前的很多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的罚款幅度都很宽,执法自由裁量权较大,因此就会出现不同的执法人员可能开出不同的处罚,导致自由裁量权过大。同时,在不少行业的行政执法中还存在着执法主体不当,缺位、交叉、多元等问题,比如现行农业执法权分散于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的多个机构,如林业、畜牧、水利、卫生、环保、交通、公安、质检、工商等相关部门均有一定的农业执法权;而在农业部门内部,执法权以分散于种子、土肥、畜牧、渔政等多个机构,形成多元的执法主体,这样就不利于执法的真正到位。

    六是审批流程缺乏统一规定,存在相互“冲突”。当前大部分部门基本都完成了权力清单的编制和权力流程的再造,但是各部门制定审批流程没有统一的格式,缺少专门的审批流程规定,相互牵制,不具体、不清晰。尤其是涉及多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流程更是缺乏统一规范,一些部门设计的行政审批流程,往往只考虑本部门的这段流程,没有与其他部门或地方政府的流程相衔接,有的部门虽然规定了与其他部门的审批衔接环节,但部门规章规范的流程不一定能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可和配合。

    办理相关事项时,仍然需政府的协调。

        三、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一)严查腐败案件,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形成不敢腐的社会氛围一是要保持案件查处的强劲势头。当前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域仍然存在,要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以震慑腐败分子,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反腐败的信心。尤其要重点严格审查和处置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的行为,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加强查办案件的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办案整体合力,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二是要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反腐败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让人人都起来“负责”,让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一起发力,才能获得长久不懈的动力。近年来被曝光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正是得益于无处不在的人民群众。群众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依靠这种力量,腐败分子“潜伏”再深也能发现。要创造条件畅通公众参与反腐渠道,切实发动群众积极监督。同时,要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将查处的腐败案件和腐败分子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腐败堕落等丑恶现象暴露于阳光之下,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增大腐败成本,遏制官员腐败。三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主体责任。落实主体责任是“一把手工程”,是防腐的第一关口,这一关口守不住,将会带来巨大的反腐成本。要强化主体责任,基础在于思想教育,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核心在于责任追究。因此,要加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落实主体责任的思想教育,建立起落实主体责任的相关制约制度,对不落实或是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惩一起,坚决杜绝不落实“两个”责任的现象存在。

    (二)加强制度建设,扎实制度笼子,形成不能腐的客观环境一是要运用科技手段加强防腐。针对违纪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把电子监察、风险预警等科技手段融入廉政风险防控之中。结合实际,推广侯马市通过“一网九平台”开发的“四大系统”“三大平台”对农村“三资”和重大事项进行实时监控和实景监管、乡宁县的“廉政在线”“公众微信平台”等科技防腐的做法,不断增强监督制约权力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当前之所以存在“牛栏关猫”式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些制度不够完善甚至缺失,有些制度间缺乏互联互通,更有些制度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要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取缔过期的、无效的制度,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并做好制度的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使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能腐。三是要推进改革创新。腐败问题的屡尽不绝,很大程度上源于体制机制上存在漏洞。要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堵塞体制机制上的漏洞。要加快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步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做到简政放权;要认真落实“两集中、两到位”的相关政策,严肃查处“两集中、两到位”实际工作中搞形式、走过程的问题;要切实解决好审批流程不细、不精、相互制约,旧体制与改革新措施相互矛盾,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根源。

    (三)加大惩治力度,强化纪律手段,形成不想腐的主观愿望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仍然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一个人“三观”出了问题,就会丧失党性,丧失做人的底线。因此,不断加强全体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以及廉政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力度,才能在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深处形成“不想腐”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才能升华为廉洁从政的政治操守,转化为拒腐防变的践行能力,才能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形成遵纪守法的道德意识。

    二是营造防腐惩腐的社会氛围。对于腐败分子除了要加大惩治力度外,要在全社会倡导崇尚清廉、痛恨腐败的价值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一人贪腐、全家耻辱的社会认知,让腐败现象人人揭发,让腐败分子难以立足,让腐败行为付出高昂代价,增强腐败行为的羞耻感和罪恶感,不断增大腐败案件东窗事发的可能性,切实提高腐败行为的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三要挖掘和树立正面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反腐实践中,要不断挖掘和树立身边的正面典型,总结推广一批勤政廉政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用身边的典型事迹引导人们崇尚正气,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同时,利用反面典型案例进行反腐警示教育,这样既能起到警戒、教育一片的效果,又可以彰显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和力量,振奋党心民心。

    “六权治本”在我市的推进仅仅刚刚开始,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实现“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的目标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