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永和县经过6年大规模的持续攻坚作战,今年正式退出了国家贫困县序列,一举摘掉戴了35年的贫困县帽子。脱贫摘帽以后,如何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能致富、奔小康”,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巩固壮大产业带贫、精准推进就业扶持、激发鼓励创业带动,蹚出一条“三业并举”的发展新路,才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产业带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如何在刚刚脱贫摘帽、产业发展根基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巩固壮大产业,更好地发挥产业的带贫益贫作用,激活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产业规模、科技管护、品牌意识、营销模式四个重点。
一要扩大产业规模。一个产业要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实现规模发展,反之就会出现有市场没规模,有需求没产品的尴尬境地。对于贫困落后的山区,要立足于传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做大产业规模,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靠“党”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村,组建产业发展联合体,带动产业发展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永和县创新“旅游+党建”模式,依托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建立旅游产业联村党委,下辖的5个村集体年收入增收30万元,带动126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余元。二靠“土”集聚。通过全方位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或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分散农户与集约化发展的有机衔接。三靠“社”带动。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逐步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一条龙的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农业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二要做细科技管护。农业产业技术的缺乏,是导致农业产业难以取得较好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发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是重要保障。我们可以通过组建农业技术指导队伍,对农业产业发展做好全方位指导,切实提升农户的技术水平,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定期进行农业技术集中培训,开设农业技术学校,引进技术顾问,及时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进而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决战完胜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三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就是资源、品牌就是市场,一个品牌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因此,要想让扶贫产业变成贫困户摔不烂砸不坏的“铁饭碗”,就必须以品牌意识为引领,苦练内功,立足长远,摒弃“短平快”思想。要多讲授品牌故事,让贫困群众从心里认识到,品牌不仅能助脱贫还能帮致富,加快推动其逐步改变粗放的产业发展方式,打造出更多优质农副产品。同时,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扶贫产业质效。比如,永和县与山西传媒学院开展“院县合作”,推广了“喜和合”“永和乾坤湾”县域公共品牌,叫响了华龙果业、“大美乾坤”“芝河”酿酒、“芝川”醋业等优质品牌,切实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贫困群众的经济收益,为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持久动力。
四要拓宽营销模式。产业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产品销售是关键。基于此,笔者认为,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好产品销售的“穿针引线”,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措并举为产品销售提供保障支持,解决贫困农户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提升产业发展活力。既要抓特色产品推介,拓宽线下营销渠道;又要抓电商平台搭建,创新线上电商营销新模式。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永和县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先后组织参与了多个活动,累计销售农特产品982万元,带动4200农户户均增收700余元。
二、就业扶持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去年以来,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很多贫困群众无法通过就业实现稳定增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缺技能和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年龄大、身体条件差等原因,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端稳就业“饭碗”,搭好致富“金桥”,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要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目标,就必须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要求,结合群众的文化水平、市场需求,利用大城市的培训基地和本地区的培训机构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市场经营者,推动贫困劳动力向技能型、稳定就业型劳动力转变,全力推动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增收。
二要在稳岗拓岗上下功夫。开发岗位是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和贫困群众本地就业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努力把扶贫车间培育成就业扶贫的企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梯度转移,为贫困地区开展就业扶贫注入新动力;要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形成“公司+农户”“万企帮万村”“合作社+农户”“互联网+农户”等新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参与产业分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就业和增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积极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让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三要在外出务工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岗位需求信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加大线上招聘组织力度,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为广大求职者和用工企业搭建线上供需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等活动,把各项政策和培训计划、岗位需求等信息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时,还要为跨省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政策、信息、技能、岗位等服务和交通补助,扩大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
三、创业带动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支撑
创业是就业之源。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党委、政府在发展产业、推进就业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引进培育创业典型,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的动力源泉。
一要积极搭建创业平台。贫困县要立足本地特色的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尝试建设服务于本地的创业孵化基地或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组织返创企业与市场、园区对接,为创业能人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要加大创业支持力度。要不断为创业人士架桥铺路、保驾护航,让其放心投资、大胆创业、放手发展。针对创业者在投资创办企业过程中存在周转资金短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要整合水利、交通、发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等政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给予创业者一定的支持倾斜。
三要引进培育创业典型。对贫困县来说,要发展壮大现有产业或培育新型产业,急需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市场的能人大户。笔者认为,一是靠外引。要努力打好亲情牌,积极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让返乡创业能人真正记得住乡愁,忘不掉乡情。同时,也要对作出重大贡献的返乡创业能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及时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大力营造“愿回来、想创业、创好业、促振兴”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能人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科学的经营来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靠内扶。对于当地现有一定规模、诚实守信、效益良好的合作社,政府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扶持其发展壮大。并通过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等活动形式,组织创业导师为创业青年提供指导和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大潮奔涌逐岸高,骇浪惊涛从容渡。回首望去,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笃行,才让我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放眼未来,“两个百年”目标任重道远。只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坚持“三业并举”齐发力,雄伟目标必将变成美好现实!
(作者系永和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