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辉:着力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01-09 09:25: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开启了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我们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坐标、指明了方向。

  8年来,我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世界为之瞩目,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人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仍存在短板,多数脱贫县经济发展内生能力不足、返贫风险较高等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跨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让这刚刚摆脱绝对贫困境地的人民继续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摆在我们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期,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期。我们唯有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一、建立欠发达地区长效帮扶机制

  乡村社会经济发展难以一蹴而就,全国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后,由于其自身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的不平衡,脱贫乡村发展滞后、区域不协调、缺乏内生发展能力等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脱贫乡村仍存在相当程度的“福利政策依赖”,对外竞争能力较弱,乡村生产条件的改善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而这部分乡村在现阶段脱离外部资源的帮扶倾斜后极有可能出现发展乏力问题,因此,在脱贫攻坚战结束后我们仍需保持财政投入力度、贫困地区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如此才能持续增强贫困乡村自身“造血”能力,进一步拓展脱贫地区人民的增收空间,做到脱贫有效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脱贫攻坚战果来之不易,防止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步,整村脱贫后针对返贫风险较高的“低收入户”“边缘户”和“失能户”,我们有必要开展常态化的预警监测,将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结合起来,筑牢返贫“防火墙”;其次,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工作,据资料统计,脱贫攻坚战中全国有超过960万人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但要确保贫困户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就必须着力解决好由异地搬迁所带来的脱贫户就业增收问题和安置小区配套公共服务问题,注重长期培育和扶持,推动扶贫项目有序落地、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提高扶贫项目、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产业促脱贫、以就业谋振兴。

  三、完善低收入人群长效帮扶机制

  2020年底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收官意味着我们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脱贫的群众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属于低收入群体,家庭收入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是他们的普遍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房、因灾等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将极大地拖累贫困户、脱贫户和非贫困户的生活质量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弱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健全普惠性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监测、筛查,科学合理的确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重点筛查特困供养户、低保户及家庭刚性支出较大的困难户,分析其生活困难和发展困境的成因,精准施策、因需帮扶,着力形成覆盖面广、救助率高的新时期社会救助体系。

  四、坚持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多年来,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还是就业扶贫,都有不同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而乡村振兴同样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除去经济增长,它还广泛涉及教育、卫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说“三农”问题从来就不只是“三农”领域自己的事情,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构建新发展格局,就需要广泛动员、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基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模式,完善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成效,形成先富带后富的强大合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而乡村振兴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离开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难以枝繁叶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只有更加坚定的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才能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效能,为2035年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临汾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