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明:彰显金融担当 推进乡村振兴

2021-02-06 09:10: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承担着服务“三农”的历史重任和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如何实现服务“三农”新作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是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讨的新课题。

  一、要有正确认知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金融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三农”的稳定和发展,其他一切工作将是无源之水。必须把推动乡村振兴当成责任使命,时刻无畏担当。既要坚持“三农”服务方向,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做好机制转换、资源配置、产品创新等重点改革事项,使政策得到落实、银行得到发展、“三农”得到延伸。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抓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大机遇,依据现代农业新型主体:规模大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经济人、农产品加工包装户、农产品物流销售市场、农资经营户、新型农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十大类,按区域、按行业、按金融需求实行紧盯式服务,拓展涉农贷款、融资业务、资金结算等产业链金融。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三农”阵地优势,大力推广“惠农卡+电子银行+生产链”“惠农卡+电子银行+基地”“惠农卡+自助银行服务”等服务方式,为“三农”加工业、屠宰业、联合体、合作社等上下游客户提供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

  二、要有明确立足点,服务乡村宜居宜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顶层设计“金融+政府+保险”的贷款或其他融资模式,保障乡村宜居宜业的资金链供应。同时,抓住政府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的时机,瞄准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项目,提前跟进,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确保金融产品持续发力。针对农村正在有序进行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的关键节点,设计一整套、系列化、多样性的贷款或融资产品。

  三、要有多样支撑点,助力农民富裕富足

  推动乡村振兴的“主旋律”是农民富裕富足。作为金融机构,一定要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大动作。就侯马市“三农”发展形势而言,特色农业成为主流,加之侯马拥有各类批发市场40余个,经商人数94%是农民。为此,金融机构要以农业生产链和市场经营户为重点、对农户实施“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村合作社+农户”等多样化的贷款或融资,对市场经营户可采取“供应商+经营户”“门店+经营户”“联保+经营户”等多种合作模式,推进贷款或融资落地到位。由零星发放向重点领域推进、由单一发放向产业化集中转变,促进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有效统一。同时,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土地流转、“公司+农户”融资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生产方式形成的特点,积极开拓移动金融、网络金融、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服务,推行从单一的客户服务向产业整体转变,从融资服务向融智服务转变,从资金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及时为乡村振兴发展“输血供氧”。为有效控制风险点的产生,应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出资作为乡村振兴保证保险贷款的风险防范资金,并按一定比例放大,扩大授信额度,采取“政府担保公司担保+保险公司保险+风险防范资金”的运作方式,由政府推荐有贷款需求的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及时发放贷款,这样可有效降低风险。 (作者系农行侯马市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