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山:深刻领会“三新”要义 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2021-06-19 09:32: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擘画了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市四届人大八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未来十五年远景目标,为我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勾勒了“施工图纸”。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好省域副中心城市已成为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抢抓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抢抓新发展阶段创造的新发展机遇,把国家战略、时代潮流与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贯通起来,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牢牢抓住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冠疫情带来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层次调整重构,催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时机。国家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将释放强大的牵引效应,为我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要切实把握好多重机遇叠加的战略窗口期,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既干好手中的活,又把准未来的势,借势借力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牢牢抓住蓄势积能的迸发机遇。回望“十三五”,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贫困县全部摘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铁公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持续深化靓城提质“三大行动”,大力实施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城市的颜值、气质、价值不断提升。这些耀眼成就是我市通过接续不断奋斗,用量变累积质变,在发展的进程中积累起来的“比较优势”,更是我们在新征程上为自己打开的“时间窗口”,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夯实了发展基础。我们要乘势而上,进一步坚定信心,把积蓄的势能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澎湃动力,努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牢牢抓住红利释放的政策机遇。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我市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最大政策机遇。我省是全国首个全省域的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利政策时机。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为我市推进环保倒逼转型,实现绿色崛起赋予了强劲动能。我们要抢抓政策“红利期”,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让一切发展的积极因素能量释放,形成政策和资源要素的同向融通、同频共振,着力打造要素集聚的新高地。

  二、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领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方向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指路明灯。我市“十四五”规划确定了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装备制造集聚区、文旅融合示范区、生态环保提质区、宜居宜业品质区、营商环境优势区、开放联动新枢纽的“五区一枢纽”战略定位,提出一系列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规划实施“十二大战略”,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在推进实施中,我们还必须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精准领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方向。

  坚持人民立场,提升发展质感。近年来,我市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民生福祉显著改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高品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擦亮民生底色,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建设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绿色、智能、舒适的基础设施体系,扩大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迈出的每一步中都能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发展效能。当前,我市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直面问题的勇气、精准务实的举措,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拓展进的领域、提升进的层次、巩固进的态势,强化沿汾、沿黄、沿太岳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形成错位发展、互促共融的新局面;强化“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大上项目,大干项目,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五看”为统领,主动对标一流,着力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围绕“三对”“六最”要求,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我们要以闯的精神、拼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更多领域重塑支撑、开好新局,推动我市发展潜能转化为发展胜势、汇聚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强势。

  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发展韧性。肩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我们还将面对许多不利的外部环境,面临着区域发展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砥砺斗争精神,保持清醒头脑,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既识困局之难,更抓破局之机,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要毫不松懈抓牢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抓好各领域各环节的安全生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巩固、拓展、深化“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为抓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三、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要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战略构想,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优势,咬定转型这个关键不动摇,聚焦“六新”转型新路径求突破,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发力点,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强化创新引领,厚植转型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转型是关键,创新驱动是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发展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做大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大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手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上水平,打造高能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生态,实施一流创新工程,用好“市长创新奖”,推进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认真落实我市人才新政“17条”,进一步完善人才引入、培养、激励、评价等机制,搭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讲好临汾创新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高品质创新生态。

  强化改革赋能,激发“六新”突破新活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千方百计把“六新”作为转型发展新路径,这都必然要求我们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以改革促创新,向改革要活力。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优化产业链和提升创新链协同起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通过延链补链,加强技术革新,夯实煤焦钢电等传统产业“底板”;通过固链强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锻造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新兴产业“长板”;通过建链育链,瞄准数字化发展,完善5G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信创产业、人工智能等经济“新板”,加速数字化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应用,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力求在“六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着眼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持续深化国资国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农业农村、“放管服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激发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效应,实现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有机衔接、有效贯通、同向发力,不断释放发展潜能。

  强化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开放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我市而言,无论是区位,还是规模,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更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以高水平开放创造条件,打造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要跳出临汾看临汾,跳出山西看临汾,树立大开放观念,主动融入“双循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对接太原都市区,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国内主要增长极的牵手互动,将先进地区的创新、人才、资本等优势,与我市产业、资源、交通等优势嫁接融合,拓展新发展空间,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格局,推动资源流入、要素集聚、辐射起势,开创临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新辉煌。

  (作者系临汾市委政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