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城:浮山县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21-07-24 09:17: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走上选调生岗位以来,我一直在浮山县东张乡蛟头河村开展服务,通过深入农家院落宣讲政策,走到田间地头调研走访,重点深入了解了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我对全县各乡镇及相关典型合作社进行了广泛调研,旨在分析、总结合作社发展规律,促进其科学发展。

  截至2020年底,浮山县注册合作社有666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327家、从事养殖业的276家;从经营模式看,多采用资金入股、技术服务、代耕代种等模式;从产业性质看,水果、药材、小杂粮、农机服务等行业近年来收益较高、较为稳定。最具典型的为以下四种:一是能人带头型。由专业大户牵头组建,不单纯是资本的联合,更实现了农民的劳动联合。二是产业发展型。如原米家垣乡锦绣谷子专业合作社,集谷子种植、销售、加工、技术服务为一体,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培训,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绿色谷子3000亩。三是土地托管型。将农机手、农户和农资产品有机整合,“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降低了农资成本,且农资产品实现精心采购,统一“砍价”调配。四是企业带动型。采取“公司+农户”方式,比如响水河镇敦曹村西红柿资源丰富,成立敦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厂房,通过“种植+加工+营销”带动1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余元。分析它们的影响及作用:合作社直接介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既发挥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优点,又克服了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难题;合作社改变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联合起来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广了技术,服务了农民。合作社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在技术服务上邀请专家授课40余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全县合作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在规模、品牌、融资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依赖现象突出;一些合作社规模实力受限,管理运营松散;多数合作社产业程度偏低,融资难度较大。

  目前,浮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合作社快速稳定发展。

  以机制建立为根本,不断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当前,最迫切的是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一是借鉴扶贫资金整合模式。之前浮山县实施“用活整合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合作社、发展产业、带贫益贫”“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由原来直补农户资金变为补助村集体和相关设备的购买,既有效化解了一家一户难以负担的设施配套难题,又带动了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受益,值得借鉴学习。二是推广土地流转、托管模式。鼓励丧失劳动能力和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贫困户将土地托管、流转或是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产业基地,进行集约经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从合作社获得更多收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比如浮山卓杰经济联合社,由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服务范围涉及小杂粮、果蔬种植、鸡羊养殖、农资服务、农资收购等多个领域,是集生产资料供给、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新型合作组织,帮助社员实现种植成本降低5%,销售收入增加6%,可以大力进行推广。三是完善“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模式。常见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最直接、最持久、收益高。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支持合作社和基地集中优势,重点组织农民开展培训,把课堂办到基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参与热情,让合作社承担科技项目,利用种养基地作为试验场地,让成员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试验的全过程,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另外还有跨地域合作模式,鼓励山上贫困户加入优势明显的山下乡镇合作社,从农业技能、生产管理、信息技术、资金帮扶等方面进行内部合作,提高贫困户成员的再生产能力。比如浮山县的水果、小杂粮和中药材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合作社,可以探索在不同乡镇、不同区域间开展联合合作,建设发展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大的合作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以产业发展为引领,最大限度促进农户对接市场。针对合作社发展实际,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出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按照“农民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思路,立足乡情村情户情搞产业,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一个优势产业。三是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利用便民服务中心、农村超市等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以服务保障为方向,着力为合作社发展解难纾困。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多方发力,在服务保障上寻找最佳结合点。一是强化服务支持。整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倾斜。二是树立品牌意识。选择运作规范、吸纳农户多的合作社为示范,通过典型引路,鼓励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增强“商标兴农”意识,增加更多无形资产。三是合理配置要素。对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进行合理配置,完善生产、销售、深加工各个环节,注重发挥农商行、保险公司等作用,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一项常规的工作,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引导合作社培育壮大,既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更需要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我们要努力让合作社走向前台,真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浮山县选调生)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