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既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又深刻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和理论品格,还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石和要求。
一、“六个必须坚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所以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坚持人民至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又是历史的实践主体,同时还是目的主体、价值主体、评判主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所以,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理论的丰富发展。
坚持自信自立,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和内因决定外因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社会意识和精神力量一经产生,就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自信自立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关键时刻会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伟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自信自立是内因,马克思在创立、发展、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自信自立,坚信崇高的事业、科学的思想、伟大的实践,这都是马克思主义成功的内因。
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和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从哲学上讲,守正与创新就是一对矛盾,守正体现的是“不变”,创新体现着“变”;守正体现着“继承”,创新体现着“发展”;“守正”体现着守正道(规律)、守正理(科学)、守正规(制度)等,“创新”意味着事物发展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连续性和阶段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运动过程。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不是无规,而是在坚持客观规律和原则性的基础上,对“旧”的突破与超越。守正才能不偏离正道,创新才能顺应时势。
坚持问题导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矛盾观点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和矛盾。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基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特征。
坚持系统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普遍联系及联系的系统性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系统是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方法论角度看,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发展、全面、系统、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所以,系统观念蕴含着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坚持胸怀天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在任何一个孤立的、单独的民族或国家内,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和他所献身的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人类求解放、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理想。
二、“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根植于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从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接受《中华儿女》杂志采访时讲到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讲到的“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再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讲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对我来说就是责任,我要用毕生精力和全部生命来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人民至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整套执政理念、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体现,无论历史和时代如何变化,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方能图强。从历史上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通过依靠外部力量、模仿他国模式走向强大和实现振兴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想的提出,都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自立、自主、自信的实践精神,彰显了高度的理论自信和主动的实践自觉。自信自立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是我们党始终具有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取得更大胜利的关键“密码”。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正”,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之“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方向、立场、原则、道路等根本问题上毫不含糊、坚定坚守、旗帜鲜明;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从“一个时代课题”到“三个时代课题”的回答等都凝聚了中国发展之路中淬炼形成的理论提升和思想精华。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发展上守正创新,才使中国沧桑巨变、焕然一新、登上高峰。所以,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显著的标识。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有的鲜明风格。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得出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的科学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系统观念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各环节,提出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当前和长远、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在改革开放方面,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在依法治国方面,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从事物的总体和全局、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探索规律,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系统谋划。
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远的世界视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一系列论述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人类发展大变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趋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全世界的关系,始终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博大胸襟和宏伟气魄,始终不断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充分彰显了胸怀天下的深厚情怀。
三、“六个必须坚持”是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石和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的变化和我国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把握其思想、领悟其精髓的关键和重点,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石和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应该明确党的理论是源于人民、又是为了人民、更是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深刻把握亿万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和丰富智慧,及时提炼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并时刻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尺度,让人民评判;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自信自立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方能图强。我们要坚持发扬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坚持把中国的发展进步放在自己力量上,把中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历史使命感和创造性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守正创新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又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问题导向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现实着眼点。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找准理论和实践的脉搏,把着眼于问题解决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并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途径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方法,转化为顶层设计的政策,从而为理论创新提供现实依据,使真理光芒有的放矢。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系统观念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关键统筹点。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胸怀天下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站位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人类是一个整体,面对任何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才能共赢。所以,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我们还要高瞻远瞩地提出更多的理念,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作者系中共临汾市委党校副教授、哲学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