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精神”在隰县

2013-11-23 10:45:15 来源:未知

位于我市西北边缘的山区小县——隰县,从2008年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组建以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用5年的时间,实现了观念由封闭陈旧向开放转型的跨越、县城由山区小县向现代城市的跨越、民生由关注温饱向关注幸福的跨越、梨果由产业发展向产业升级的跨越、生态由穷山恶水向青山绿水的跨越、经济总量由爬坡期向跃升期的跨越“六大跨越”。在这块古老土地上,隰县人民以自己独有的智慧和坚韧践行着“右玉精神”。

艰苦创业,旗帜在高高飘扬只有构筑“精神高地”,才能冲出“经济洼地”。隰县人矢志走出惯性思维的“峡谷”,跨越陈旧观念的“大山”。5年间,隰县人一以贯之地用艰苦创业践行着“右玉精神”。

2008年,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形成了两个共识:一是隰县本身有着丰富的特色资源,可挖掘的潜力很大,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二是必须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2009年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实施“366”发展战略,即采取抢抓机遇大发展、整合资源上项目、打造优势创特色三大举措,切实抓好60个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工业总量、打造新兴产业、强化基础建设、改善民计民生和确保安全稳定6个方面实现新突破。2011年结合形势发展,提出了“十二五”末“经济总量翻两番、财政收入保二争三(确保两个亿、力争三个亿)、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有更大提高、综合实力有更大增强、城乡面貌有更大变化”的奋斗目标。2012年,对“366”战略的“3”完善为“项目崛起、开放转型、特色跨越”,同时明确了“奋斗八年,全面建成小康隰县”的路径,并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山川秀美”新隰县的奋斗目标。

民生为本,幸福像花儿一样从温饱到幸福,从物质到精神,关心的是百姓幸福了没有?这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隰县干部用为民利民的情怀诠释着“右玉精神”。

政之所兴在为民生。隰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政务,把民众幸福作为最大政绩,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民生改善、跨越腾飞的引擎,把隰县建成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作为最终目的,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建设成果,更多地沐浴党的政策的阳光。

打造“西山地区教育强县”。投资1.5亿元,新建、改建学校24所,免除了高中生学杂费,中、高考名列全市东西两山县前茅。

着力改善卫生医疗条件。县医院达到“二级乙等”标准,投资0.38亿元,新建中医院、血浆站、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2013年,隰县仅民生项目就完成投资3.5亿元,占全县项目总投资的30.4%,同比增长5.9倍,是历史上对民生事业关注最多、支持最大、投资最高的时期之一。民生事业造福了百姓,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梨果产业,绿蛋蛋”成就致富梦一县一业抓梨果,实现小康靠梨果。升级改造、打造精品,为百姓栽下“幸福树”、铺就小康路,担当着“心忧天下、富裕百姓”的“右玉精神”。

隰县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并且无污染,发展梨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栽植梨树的历史悠久,历史上素有“中国金梨之乡”之美誉。

为做大做强梨果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从2008年开始选准了自然优势和品种优势最好的玉露香梨。坚持“梨果富民”不动摇,大力发展玉露香梨,全力打造“全国玉露香梨基地县”。目前,全县梨果面积达到32万亩,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80%。

2013年,尽管受自然灾害影响,全县梨果产量减半至2.1亿公斤,然而产值却由去年的4亿元提升至4.6亿元,仅梨果一项,农民收入就达到4500元。

隰县玉露香梨在进军全国市场的征程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殊荣。隰县成为全省“一县一业”基地县和典型示范县,玉露香梨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梨”,成为奥运会专供梨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特供梨品。梨果产业已真正成为隰县群众增收翻番的支柱产业、隰县农业的品牌产业。

久久为功,生态建设惠及百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全县人民持续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把荒山变为绿洲。隰县人以顽强的意志演绎着“右玉精神”。

隰县位于吕梁山南麓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境内塬高、坡陡、沟深,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建国初,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17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2.9%。

从上世纪50年代老县委书记李立功在县城东山植树造林,“一任书记一座山”开始,50年代在刁家峪建成了花果山,60年代北京知青在西上庄靠人工建成了西上庄林场,80年代王锁记、王翠新治理小流域,成为全国典型,90年代在德虎塬建成了又一处“书记山”。

隰县人民靠领导带动、典型推动,届届连吹一把号,打响了一场生态建设攻坚战。以“三川”为重点,全力建设3个“百华里绿色走廊”,即以县城为中心,以东、西、城川三条国(省)道为主线,以午城、下李、黄土3个集镇为点缀,坚持一次栽植、一次成林、一次成景,大搞城市绿化、通道绿化、荒山绿化、园林村绿化、校园绿化和厂矿企业绿化。

为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治山治水、打坝造田,实施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建设、三北造林、天保封育、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改厕项目等,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十一五”期间,隰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面积就达40多万亩,全县累计造林绿化面积达84.6万亩,占到总绿化面积的47%,植树4000多万株,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6万亩。与“十五”末相比,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减少1320吨,地表径流减少26.8%,泥沙拦蓄率提高32.5%,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8%提高到目前的32.8%。

隰县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等殊荣。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百佳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经济跃升,大干再造新隰县隰县用大干跨越推动着“右玉精神”。五年来,隰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的第一抓手,把投资拉动作为“第一驱动力”,以扩大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投资、撬动民间投资为主攻方向,形成了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的大项目梯次建成、小项目批次竣工的强劲势头。强势的项目建设提速了跨越发展,5年投资466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01个,进入了隰县建设史上的跃升期、开放转型的加速期、民生改善的高潮期、全面发展的腾飞期。

这五年的“成绩单”上,隰县用神来之笔画出了一道道靓丽的弧线。从2008年到2012年,各项指标实现了跨越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6.5亿元上升为10.1亿元;财政总收入由4845万元增加到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88元提高到3466元。2012年隰县实现了财政总收入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的第一个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临汾市19个县(市、区)年终综合考核中荣获第一。

五年风雨总向前,是非成败不知难。学习右玉精神,弘扬右玉精神,已成为隰县人的自觉行动,右玉精神已成为隰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县十万人民正合着“右玉精神”的节拍,全力实施“366”、加快建设新隰州,坚定不移地把建设新隰县的宏伟大业进行到底。(作者系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