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体会应当把握以下四个特点:一、立意高远,继往开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认识问题、把握大局和布置今后重大战略任务的。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一开始,就明确写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决定》总结的四条重要经验,如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四个坚持”的重要经验,也是从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的角度来总结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的说明中也指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三十五个年头了。”并且总结了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的成就和贡献。可见,十八届三中全会立意之高、意义之重大,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又一次意义深远的极其重要的会议。
二、改革旗帜,高高飘扬这次三中全会,又一个重大特点,就是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说明中指出,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今年四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是针对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是离经叛道,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是修正主义,是让我们成千上万先辈的鲜血白流的改革。另一种声音相反,认为我们改革开放的不够,应当完全走资本主义那一条路,尽管他们不直接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讲改革不彻底,特别是讲 政治体制没有根本性的改革,所以拉了改革大业的后腿。现在我们的发展成就巨大,正如邓小平当年所讲,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再从苏联、东欧那些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把共产党的政权也改掉,也是死路一条,当年可与美国争霸苏联,改革的新思维,把他们改到世界二流国家中去了。这两种声音,他们如果不是世界资本主义代言人,那就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他们不能正确看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优点与缺点,没有看到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也没有看到没有了共产党的领导,社会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落后的东方大国。
我们常常说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用一个比喻也许可以说明问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如果是一架社会机器的话,那么这一架机器,是一个效率不太高的机器,比如说,是一架蒸汽机,比较老旧,消耗大,功率低,环境污染,过去我们的计划经济,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就是要把这一个蒸汽机,换成一架效率高的内燃机,三十五年来,我们正是这样逐步换成的。因为换了一个效率高的内燃机,所以我们的发展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这一个内燃机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对的地方,还有一些运转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油泥,需要我们改进和清理。同时,我们还有空间需要打造一架全新的更高水平的核动力发动机。这正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修正过去存在的缺陷,擦去存在的问题油泥,进一步打造一架全新的更高水平的核动力发动机。
三、全面深化,重点突出这次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因为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保持党和国家生机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当然,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全面,并不是没有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一般性的不要写。因此这次三中全会,重点十分突出。《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篇幅上我们看到,在《决定》分论的十四个部分中,经济方面占了六个部分,政治方面占了三个部分,文化方面占了一个部分,社会方面占了两个部分,生态方面占了一个部分,国防和军队占了一个部分。经济作为重点,占了绝对优势。从道理上讲,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了,仍然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这是因为:一是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邓小平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要一百年不变,我们党现在是贯彻了这一路线的;二是中国的现状,要求我们不能变,我们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仍然要用经济发展来引领;三是这样安排重点,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基本道理,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体现。
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则是我们党的理论的一个极其深刻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不应当管哪些管不了、管不好,不应当管的事,而应当把市场管的放到市场中去,把政府应当管好的事管好。至于哪些是市场管的、哪些是政府管的,我们党三十五年来,一直在探索,今天这个探索有了进一步比较成熟的认识,这次三中全会,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四大措施,正是这种认识的具体体现。
四、理论创新,亮点纷呈这次三中全会,在理论上有不少重大创新,有专家指出,至少有九大创新,有的创新可以说极具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下面列举几个重大创新: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别,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决定》的最大的亮点。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也是未来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其影响将不亚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是《决定》的一大亮点。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最早说的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确立“国家治理”。国家统治,是指我强你弱,我管着你,管理也有这个意思。而国家治理,则强调国家主权的多元化。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如市场、人大、政协、政府、还有各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一起治理国家,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这是民主的一种表现。
3.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三十五年前我们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谈,只能如此。
今天,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看到了改革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改革的攻坚战已经打响,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打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4.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体现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是讲公平的,不能说你是国有,亏损了有财政补,非公有亏损就自己负担,这种竞争就不应该了。
5.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核心《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决定》提出的又一个重大理论观点。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体现了我们党的坚强决心: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同时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
这一系列极其深刻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为人民谋利益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中共临汾市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续写尧乡农发大文章
下一篇: 吉县林业服务中心深入乡村搞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