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集结号,彰显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无疑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落地的新亮点之一。安泽是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森林公园、是全国首家以县为单位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县,全县林木覆盖率高达67.2%;黄河一级支流,我省第二条大河、唯一没有污染的河流—— —沁河纵贯全县109公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的9倍;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360天以上。怀揣丰厚的生态家底,我们安泽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立县”作为首要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生态宜观、生态宜居、生态宜游”发展目标,构建“完善生态机制,突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城乡、发展生态产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胜势,不断加快美丽安泽建设步伐。
一、以生态规划为引领,健全制度机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无疑是安泽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安泽作为后发地区,如何发挥生态优势,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打好生态牌、走好生态路”,则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争先发展,更要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安泽实际出发,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编制完成了《安泽生态县建设规划纲要》、《安泽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安泽县生态功能区划》、《安泽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安泽县“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纲领规划,制定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等12项生态发展子规划,基本涵盖了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安泽生态建设道路更为明确清晰,更具科学理性,做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子孙后代预留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美丽安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支撑保障。秉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我们一是建立考核机制。以绿色GDP为导向,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绿色政务考评体系,出台《环保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等机制。二是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坚持开发建设,环保优先的原则,严格项目源头把控,提高项目准入门 槛,扶持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循环工业等壮大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建立生态保护的惠民机制。持续开展安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巩固沁河水资源保护成果,实施重点区域和工业环境整治工程,开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保障环境安全。四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五是大力宣扬生态文化。挖掘荀子文化中生态保护的哲学思想,传承生态文化基因,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引导珍爱自然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
二、以生态保护为支撑,永葆秀美山川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安泽的坚实基础。建国初,安泽有林面积仅9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3%。60多年来,安泽历任县委书记、县长带领几代安泽人民艰苦创业、“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矢志不渝、坚持不懈造林绿化,使全县有林面积发展到23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67.2%,森林蓄积量4000万立方米。60年不变的绿色梦想,60年不懈的绿色追求,先行者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安泽的秀美山川,作为继往开来者,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维系好、巩固好、发展好安泽的生态,让美好的环境存续扩展、优化升级,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一是锲而不舍搞绿化。林业建设始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我们要继续发扬安泽造林绿化的优良传统,坚持“身边增绿”和“山上治本”,突出造林与造景并举、增绿与增效并重,绿化与美化并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山岳景区绿化、通道绿化、城区绿化、村庄绿化、工业园区绿化五大精品工程,力争每年完成造林绿化3.7万亩,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全方位提升我县造林绿化品质,着力打造“远山皆林、遍地是景”的生态景观。同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严厉打击整治盗砍乱伐、毁林开荒。
二是倾力保护母亲河。沁河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而且承担着向汾河供水、保障临汾用水安全的重任。我们精心呵护善待母亲河,持续做好沁河全流域监察保护、水资源保护、沁河防护林绿化等工作,推进国家级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建设,严厉打击电子捕鱼、乱采河沙等行为。同时,开展实施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系统配套工程,全力确保生态平衡和安全。
三是节能减排不放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实施“蓝天碧水” 工程和节能减排工程,全县所有企业全部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地面除尘站和污水内部循环系统改造升级,确保企业废水零排放、烟尘达标排放;支持企业科研攻关,开发节能降耗产品,引进先进工艺流程;在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推广节电、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节能减排。
三、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建设美丽城镇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安泽的重要途径,更是人民共享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按照“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将集约、绿色、环保、低碳作为城镇化建设鲜明特征,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全力打造最生态、最宜居的美丽城乡。
一是建设生态宜居之城。以生态和文化为“底色”,以建设“山水园林城”为目标,营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城市环境。我们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天然气入户、垃圾处理场、月亮湾湿地公园、沁河生态走廊等工程,投资1.2亿元完成了沁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出“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靓丽景观。继续推进沁河、义唐河、县城周边山系、公共休闲绿地绿化整治工程,全力呈现湖光山色、显山露水的城市风光。同时,启动县城“一纵一横”精品街道、城中村改造、309国道改线、沁河大桥、煤层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完美、环境更宜人。以清洁化、标准化、优美化、秩序化为核心,全方位加强城市管理,以创建省级文明和谐县城为抓手,整治市容市貌,规范城市秩序,加强执法监督和道德约束,引导全体市民共建共享美丽县城,塑造生态宜居的良好城市形象。
二是建设生态美丽乡村。继续巩固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果,打造生态完善、现代农业、宜居新村为一体的沁河走廊,309国道、326省道绿化净化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精品带以及各具特色、带动力强的七个连片区,构建“一廊两道七区”新农村建设格局。
以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为契机,集中精力搞好绿化、硬化、美化,集中力量完善沼气池、农村垃圾、下水道、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实施“美丽安泽、清洁乡村”活动,建立农村环卫机制,由财政专项支付农村保洁经费,防止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真正解决“脏乱差”。同时,高标准设计建设功能完善的农民住宅,着力发展有机绿色循环农业,通过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统筹处理环境建设、产业发展等要素,不断改善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将每一个村庄建设成美丽安泽 的亮丽景点。
四、以生态产业为路径,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生态和荀子故里是安泽的两张王牌和名片。我们要把“既具生态、更有人文”作为对外宣传的第一卖点,整合资源,搞好深度开发,按照“一带”(府城沿河精品旅游带)、“一线”(红色旅游路线)、“五区”(黄花岭、红叶岭、安泰山、青松岭、段峪河五大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快荀子文化园、望岳楼、黄花岭、红叶岭、青松岭、段峪河瀑布群等生态旅游市场化运作,建设精品景区、运营精彩线路、推出精心服务,全力打造春有黄花踏青、夏有生态避暑、秋有登高赏红、冬有雪松冰瀑的四季旅游精品线路。继续办好荀子文化节,放大安泽的优势和影响力,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加快推进“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建设,引导景点周边群众发展农家接待、农家乐,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将我县建成产业体系完善、旅游功能齐全、文化休闲产业发达的生态宜游县。
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新型循环工业。农业上,立足安泽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势,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发展壮大有机玉米、优质核桃、道地连翘、生态畜牧四大产业,推动传统玉米向有机玉米转变,生态林向生态经济林转变,粗放养殖向集约健康养殖转变。在农产品的种、养、加、售各个环节突出“生态”灵魂,主打“健康牌”、“绿色牌”,开发出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优质玉米、核桃、畜产品贴上“生态标签”,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和原产地认证工作,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走出安泽生态农业的产业之路。工业上,抢抓综改试验区战略机遇,按照“建园区、壮集群,铸链条、强支柱”发展思路,以建设唐城煤焦化工业园区、冀氏煤电气工业园区为抓手,加快煤焦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醇、烃、醚、酯、苯、油、气”七条主线,拉长延伸煤焦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推进产业集中和企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扶持发展生物制药、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免烧砖、轻质墙体材料等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形成焦炉煤气-甲醇-合成二甲醚、焦炉煤气-发电循环链条,煤矸石-发电-供热-粉煤灰水泥及新型建材循环链条,真正将煤炭吃干榨尽,由黑变白,努力让煤化工走向绿色和生态化。
(作者系安泽县人民政府县长 毛跟云)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履行检察监督职能
下一篇: 蒲县大兴学习之风汇聚转型跨越“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