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体现在改革应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六个重点领域。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只有依靠全面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落实;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化”,体现在改革应围绕重点环节进行系统设计、率先突破。
重点环节,就是指治国理政各个领域中,那些基础作用强、关联度高、党内外意见集中的利益交织、机制扭曲的环节,集中表现为经历多次改革仍尾大不掉、积重难返的“老大难”问题。深化重点环节的改革,需要在理清制约改革的“瓶颈点”、阻碍改革的“痛点”基础上,选准改革的启动点,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重点环节的改革,也应通过构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链条,科学设计改革的优先顺序,有步骤有效率地推进。重点环节的改革,应是系统性的、综合性、滚动持续的改革,摒弃局部的、单一的、“一阵风”、“运动式”的改革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全面深化改革把握的原则要更好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学习和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把握好深化改革的方向。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改革,死路一条,但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那就是要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把握好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和学习其他国家长处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制订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要统筹好当前和长远,把具有战略性、导向性、长远性的体制问题解决好,并协调推进各项具体改革。
(三)把握好深化改革的节奏,探索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对看得还不那么准、又必须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进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开拓新路。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我们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要鼓励地方和基层积极探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率先在局部实现突破。同时,把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更好地结合起来,依靠实践的检验,不断推进改革深化。
(四)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化改革。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支持,再好的改革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越是面对分化的复杂利益格局,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越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越要善于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应通过呵护公众参与热情,探索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公众参与能力,创造公众参与条件,形成利益协调机制,处理好各方面复杂的关系,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保障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工作。尤其要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用务实持久的作风建设取信于民,保障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行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者系古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 李红专)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隰县:常态式督查促风气好转
下一篇: 浅谈高速公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