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凤城乡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01-23 10:06: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那么,乡镇党委如何在更好的服务群众中促进职能转换,重心转移,角色转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作为山西省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试点乡,凤城乡党委立足“文建明工作法”本土化,探索出了建强三支队伍,搭建三个平台,创新三项机制,推动三个发展的“四三”工作法,通过健全服务机制,有效提升服务水平。2012年荣获山西省“文化先进乡镇”、临汾市“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先进单位、临汾市“学习型乡镇”称号,连续8年被临汾市评为“文明和谐乡镇”。

一、建强机关干部、农村干部、农村党员“三支队伍”

“要想群众富口袋,干部首先富脑袋”。打造一流党员干部队伍是提升服务“源动力”的必要条件。一、打造一流乡镇干部队伍。以创建省级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通过举办周末讲堂、村官论坛、组建宣讲小分队等多形式,形成了个人自学、领导帮学、干部互学新机制,做到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我们进一步健全了乡党委议事规则,完善了乡党委统筹协作、议事决策、目标管理“三个重点”,推行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决策结果的“三个公开”,试行了功勋书记旁听党委会“一项机制”,“开放式”党委会让决策更“阳光”。深入开展“重塑形象,再铸辉煌”回头看活动,对查摆出的20余条突出问题采取台账式管理,限期销号,扎实整改。二、打造一流支部书记队伍。一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采取邀请专家教授“传经”,外出考察“取经”,土专家“送宝”等办法帮助书记们长见识,增能力。二是坚持“抓两头、带中间”。通过党建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工作现场会、年底表彰会等多形式引导书记争优秀,当先进。严格落实党建“第一责任人”要求,推行“班子成员+后进书记”的“一加一”帮扶,指导后进书记查摆思想、工作、作风差距,坚持分类整顿,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目标,确保帮扶效果。涌现出赵根群、姬里锁、董山豹等先进典型。三、打造一流农村党员队伍。一是“双育”提素质。以提高党员党性素养和致富能力为目的,组织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宣讲小分队深入各村进行党性教育,通过讲政策,释文件,增强党员党性素养;组织“田秀才”,聘请“洋秀才”,“土洋”结合给党员谈创业,讲技术,增强党员致富能力。全年共开展政策宣讲100余场(次),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农民1600余人次。二是“双带”强能力。就是让党员干部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舞台上挑大梁、唱主角、展才华。河东村正是在党员尚鸿富的示范带动下,苗木种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形成面积500亩,年产值180余万元的苗木基地。涌现出南王村大学生村官书记吴中涛、山西百穗食品公司董事长王明昌等“双带”典型80余名。

二、搭建交流互动、联系群众、便民服务“三个平台”

强服务,要创新载体。我们着眼为民便民,搭建交流互动、联系群众、便民服务“三个平台”, 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社会治理模式。一是交流互动平台。搭好了乡、村干部碰头会、领导信访接待日、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日等“三个台”,唱好服务群众戏。建好了干部工作日志、村官民情日志“两本账”,做到一周一汇报,一月一检查,一季一交流,半年一小结,年终一考核,以此倒逼干部接地气,强服务。一年来,乡、村两级干部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500多件,处理群众信访80余件(次),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二是联系群众平台。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片联系1-2个村,每个村配1-2名驻村干部,通过下乡下访、民情恳谈、民事代办、连心卡片等多形式搜集群众意见、建议,向基层问诊,请群众把脉,做到每周建立台帐,月末集中研判,年底统一汇总,党委公开点评。三是便民服务平台。乡里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各村设置便民服务点。19个职能站所全部进入中心,实现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承诺、服务时限、联系方式“四公开”,形成了以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服务窗口为主体,村级服务点为网点的便民服务“绿色通道”。全年累计办理服务事项1200余件(次)。2012年乡便民服务中心获临汾市“便民服务示范点”荣誉称号。

三、创新责任、考核、应急“三项机制”

党建行不行,要看机制新不新。工作中,我们通过创新责任、考核、应急“三项机制”,激发了党建的“源头活水”。一是创新责任机制。详列了每个干部的岗位职责清单,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日常工作“细而不漏”;推行了“四城联创”、项目建设、商贸经济等重点工作的项目化管理及分组负责制,重点工作“忙而不乱”;创新了多部门联动,多单位协同的群众工作组团负责制,群众工作“多而不烦”。二是创新考核机制。按照“四看、三听、两结合”的方式,看品德、看实绩、看作风、看廉洁;听本人述职、听班子意见、听群众口碑;把日常工作考核与重点工作考核,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使干部考核更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三是创新应急机制。紧紧围绕“防范胜于救灾”理念进一步完善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评估机制。在我市今年的最大的工业项目——建邦煤化工产业园项目征地期间,我们下派工作组连续两月深入每家每户讲解政策,倾听建议,查找问题,做到了“补偿政策、工作程序、实物指标、补偿结果、投诉方式”的“五公开“,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发展”

党建工作万千条,推动发展第一条。推动发展是党建的重要标杆,群众满意是党建的灵魂所系。一是抓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全年新建、在建项目7个,占地1400余亩,总投资37.7亿元,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新跨越;超额10%完成了全年的土地流转任务,引入了总投资500万元的省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中低产田改造、食用菌产业化基地三个项目,实现了城镇经济的新突破;晋商老粗布、瑞鑫裤业、丽霞机绣正为入驻亚欧桥加工园区做前期准备,实现了商贸经济的新进展。二是抓民生改善,促社会发展。实现了农村街巷硬化、数字电视、自来水、“天眼工程”的全覆盖,1200户农民用上了天然气。正全面推进的“美丽乡村”项目、新田路凤城段的综合整治及农村“清洁工程”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民生事”办成了“民心事”。三是抓精神文明,促文化发展。紧紧围绕“四城联创”这个中心,扎实开展“文明机关、文明乡村、文明个人”创建活动。第二届农民文化节暨健身秧歌大赛、农村文艺汇演、“唱响凤城”农民卡拉OK比赛、“迎新年”机关文体活动月等系列活动高潮迭起,文化大餐精彩不断;开展服务“四城联创”,“星级农户,‘每周一星’“评比表彰活动,评出卫生星、公益星、团结星300余人(次),表彰星级农户60余户;开展“三关爱”、“义务劳动日”等志愿者服务15次,受益群众近千人,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

总的来看,通过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我乡的基层党建明显发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一个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凤城正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省级试点,我们在创新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做了一点研究和尝试,但离领导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很大距离。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总结,大胆创新,全面健全服务机制,扎实提升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激发党建活力,为我市奋力振兴“三大经济”,全面落实“三大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凤城乡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员 高先文)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