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4-26 09:15: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其一,是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需要。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是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其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主要来自于国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主要是增强国家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促进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是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比较,是更持久、更巩固的。

其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必须正视和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用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抵御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是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价值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包含了价值的三个类别,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自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经济上要富强,政治上要民主,精神上要文明,社会、生态上要和谐。

富强就是民富国强,是经济价值目标。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文明是文化价值目标。这里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作为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和谐是社会价值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则。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在当代中国,自由的根本要求就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为此,必须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平等在马克思主义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把平等问题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共有17处之多,不仅在价值观层面强调平等,而且还提出了涉及各个方面的平等要求,为弘扬平等价值准则做出了全面部署、营造了良好氛围。

公正,即是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 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把公平正义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并多达21处提到公平。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这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价值准则。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在法治精神指引下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行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准则,最终都要落脚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上,这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没有这些行为规范,再好的理想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再好的价值准则也不可能得到遵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贯穿于全过程,渗透于各领域,体现在各方面。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忠实于民族整体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延伸为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集体主义。

敬业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作为我们领导干部,敬业就要做到贯彻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增强大局观念、提高服务效能。

诚信,即诚实守信。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这些诚信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发扬光大。结合这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把政务诚信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增强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规范权力运行,树立良好形象。

友善根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和合思想。今天我们把友善作为价值理念,就是坚持对外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对内走和谐发展道路,善于求同存异、贵和持中,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此,就要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有认识上的高能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实践要求。

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和其意义,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化于心中积聚高能量,再由高能量促进认识的自觉。

二是要有行动上的强能量。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加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要加强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洁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三是要有方法上的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形成全党动手、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党政各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良好局面。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指导、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基层单位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之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城乡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努力实现全覆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同时,要敢于同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作斗争,以共产党人的正气打击假、恶、丑的邪气,营造“三个倡导”的良好社会氛围。

 

樊如荣(作者系洪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