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公私关系坚守公仆情怀

2014-05-10 10:03: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每个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从政的基本要求。

公与私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也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无法避免的问题。

领导干部从政,首先要做到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强调克己奉公,不是否认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是只有保证公共利益得到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和保障。领导干部始终要做到的是,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守公仆情怀,真正肩负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责任。

公私分明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基本操守。公是公,私是私,分清公与私,不占公家一厘一毫,应该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本色,也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公私不分,就容易出现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以个人代集体的现象。这些年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其根本特征就是以权谋私。可见,公私不分,危害甚矣!先公后私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工作标准。我们强调公,但不否定私,每个人都是公私利益的集合体。作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公与私的交锋。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是先公后私,还是先私后公,是判断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工作素养的标准。先公后私,才能切实担负起工作职责,专研工作业务,提高工作标准,满足人民期盼。

公而忘私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高贵品格。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去讲究个人恩怨。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在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品格。这一品格,超越了个人私利的应有范畴,以公心充满了自身的时间和作为。公而忘私,人民群众就会信服、尊重、支持你,就会拥护你的决策、服从你的管理、配合你的工作。

大公无私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崇高境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大公无私,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从政道德品质的最优秀表现。领导干部具备了大公无私的思想境界,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把人生发挥到极致,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解决好了,才能拥有坚定的党性,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切实改进作风,就必须正确处理公私问题,公权为民,要用好公私这把尺子,摆正公私关系。时时以公、私二字为标尺,正言正行正心,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利所惑、不为私情所困,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自觉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以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人的党性光辉。

(作者系市纪委派驻机构管理室主任 王若农)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