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加强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去年以来,永和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县情、社情和民情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德为先、依法治县”的战略,大胆创新基层管理服务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的“法治下乡”活动,抽调百余名政法干警分为8个工作队,派驻到全县7个乡(镇)、4个社区和79个行政村,实行“一村一警”的运行模式。
一、永和县开展“法治下乡”活动的成功做法(一)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升群众信任指数民间纠纷多是由墙边地角的小纠纷、邻里矛盾、征地拆迁、山林路界等权属之争引起的,少数村民一度把上访当做利益表达的唯一渠道,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通过上访等形式表达诉求。驻村干警通过学习摸索,在面对群众时,能换位思考,依法履职,微笑服务,从而进得了农家门,说得上群众话,交得上百姓心,以真诚取信于民,做到了“四个有”,一是排查“有力”。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毯式”的排查会战,切实将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排查彻底。驻交口乡13个村的干警不断拓展矛盾纠纷排查渠道,采取与每个村民见面和谈话笔录的形式,形成获取各类矛盾纠纷信息的“快速通道”,全面、及时、准确获取各类矛盾纠纷的情报信息,实时、动态掌握全乡矛盾纠纷情况,将排查出的20余起矛盾纠纷全部消除在了初始阶段。二是化解“有效”。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加快发展,各种利益冲突不断产生,各类矛盾纠纷剧增,有的甚至成为顽症难以解决。对此全县各驻村干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法和措施,采取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事施策的化解方法,科学分析准确定位,找准切入点。三是防范“有色”。各“法治下乡”工作队借助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大力加强乡、村、组三级调解组织建设,不断调整充实信息员、调解员力量,积极加强与乡镇和各驻村干警的联系,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四是调解“有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台账,对排查化解或未化解的矛盾纠纷,分类装订成档案用以备查,有力地推进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全年全县共完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档案180余份。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推动了全县党群关系和谐指数的新提升。
(二)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公民法制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水平的提高,是城乡社会得以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在强化“法治下乡”活动,推行“一村一警”运行机制中,我们把法制宣传教育始终放在首位,坚持“广借多送”的宣传工作思路,努力营造“法治下乡”活动的浓厚氛围。一是广泛借助电视、报刊、黑板报、固定墙、文化广场、文艺晚会等载体,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交口乡政府在政府大院墙壁布置固定专栏,制作流动横幅宣传的同时,为每个工作队员印制了500份法治下乡便民卡,及时送到农民当中覆盖整个辖区;坡头乡工作队自编法律宣传口诀,利用3个村的文化长廊宣传了法律知识。二是到基层、到田间、到社区、到街头、到集市送法律送政策。各工作队纷纷深入所在辖区,向群众发放预防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及有关土地、林产权属等方面的防范性宣传材料及相关法律常识4万余份。三是充分发挥媒体简报效益。“法治下乡”活动开展以来,领导组办公室共在各级媒体刊登“法治下乡”专题稿件11篇,编发“法治下乡”活动简报50余期,并精心创作8个“法治下乡”文艺节目,在我县消夏文艺晚会演出。特别是取材于我县真实故事的原创小品《醒悟》,快板书《说平安》及京剧《法治下乡惠民生》唱段,寓教于乐,使群众深受教育。
(三)强化社会管理服务,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在农村、社区的基层组织,最了解民情,最体会民意,“法治下乡”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村委会、治保会等村级组织,进一步强化农村社会治理。一是依靠乡镇党委、政府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牢构建农村治安防控网基础,建设平安和谐新农村。二是以各行政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依靠村级组织和村民小组,完善农村群防群治模式。针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我们紧紧依靠村级“两委”基层政权组织,构筑村干、党员、群众与驻村民警的小组联防网络,做到治安有联防、邻里有守望。
(四)强化村警服务意识,全面实施民生警务通过实施“以德为先、依法治县”战略,大力推进“一村一警”制的“法治下乡”活动,永和政法各单位的警务政务活动进一步前移,民生问题得到关注和保障。驻村干警入户走访,提高了见警率,拉近了群众的距离,融洽了警民和党群关系。一是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广大驻村民警深入群众,吃住在基层,积极构建民生警务。针对大部分农村交通不便、出行困难,部分村民办理证照手续难、打官司难、靠法律援助难的问题,政法各单位驻村民警充分发挥本单位工作优势,以办证入户、援助进村、流动法庭等形式,有效开展了便民利民的活动。二是积极帮扶困难群众。帮扶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驻桑壁镇前龙石腰村的法院干警冯其昌了解到,该村自去年元月份以来,村里31户的座机移动电话没有了信号,严重影响了农村农民生活。随后,冯其昌立即同县移动公司联系,并通过市移动公司维修信号塔,恢复了通讯畅通。
实施“法治下乡”活动一年来,永和县农村共发生刑事案件92起、治安案件113起,同比分别下降了16.9%、11.2%,农村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实践证明,“法治下乡”活动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大好事,是爱民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化,是实现政法工作服务大局,惠及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掌握民情、化解矛盾、构建永和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
二、对今后“法治下乡”活动的思考今年,是我县开展“法治下乡”活动的第二年,也是强力推进年。当前,省委政法委部署,在全省政法系统开展“一村(社区)一警”联系走访活动,而我们正在开展的“法治下乡”活动与省委的精神相一致,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成绩、正视问题,坚定强力推进“法治下乡”活动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培训,全力确保“法治下乡”活动的常态化。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日常化。在实施“法治下乡”活动中,我们要把“一村一警”模式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单位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机制,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一村(社区)一警”模式的“法治下乡”活动之中。二是落实村警任务日常化。要求村警必须落实一项服务承诺,并对群众交办事宜实行回告制,对发生的各类治安问题进行回访制。村警必须进行每月一次警情通报或防范知识宣传,警示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参与联动、联防意识。村警必须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各下乡工作队必须做到“四带四拒”,即带着感情下乡、拒绝冷漠;带着责任下乡、拒绝懈怠;带着法律下乡、拒绝漂浮;带着纪律下乡、拒绝奢靡;同时规定,各工作队要保证每月下乡时间不得少于2次,为群众解决问题不能为零。三是落实绩效考核日常化。为强力推进“法治下乡”活动,使“一村(社区)一警”模式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要把“法治下乡”活动及“一村一警”模式工作纳入2014年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对驻村干警实施月考评、季考核、年表彰,把“村警”开展“法治下乡”活动工作情况与年度绩效考评挂钩,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约束激励模式,充分调动“村警”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落实村警培训日常化。为推进“一村一警”警务模式工作深入开展,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体村警集中进行业务培训,要求“村警”掌握应知应会的“法治下乡”工作的相关内容,要全方位提高广大驻村干警的知识技能。 (作者系永和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廉海平)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以命相求的低保痛在哪里?
下一篇: 如何科学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