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市部分县(市、区)水资源状况及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

2009-02-25 08:2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我市水资源概况及水质状况
我市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河流、岩溶泉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境内大小河流200余条,均属于黄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汾河、浍河、涝河、洰河、昕水河、芝河、州川河、鄂河、沁河等。中部平川地区有霍泉、郭庄泉、龙子祠泉三大泉水出露。据距今最近2000年水资源评价资料显示,全市多年(1956—200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0.3亿立方米,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8.3亿立方米。按2000年人口及耕地面积计算,全市人均占有量为38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界限;亩均占有量196立方米,仅为全国水平的1/9,属严重贫水区。全市现有水库79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72座,水库总库容45050.14万立方米。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我市的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平川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5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概括起来讲,我市的水资源状况是“少而脏”,表现为:河流污染,小溪断流,泉水干涸,流量锐减,水位下降,湿地退缩,水资源的严峻现状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情况
(一)开展河水环境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各县(市、区)都把治理河水污染作为推进“蓝天碧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治防并举的措施,实施河流保护修复工程,对所辖境内河流进行集中整治,切实保护水源,改善水质,取得了明显效果。尧都区大力开展汾河流域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对汾河及其支流涝河、洰河两岸3公里范围内的企业,分别采取淘汰关闭、限期整改、达标治理;对年产1万吨以下,未实现废水零排放的27家再生造纸企业实施了关闭。侯马市关停淘汰了距汾河3公里内的大利焦化厂50万吨机焦炉;投资1100万元,增加了汾河大坝自然防护林带,造林面积3000亩,营造水源涵养林1500亩。霍州市全面启动了“汾河流域霍州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投资200余万元,清理汾河河道;投资1800万元,对南涧河实施生态修复,建成了18座人字闸,形成了长3.2公里、宽60米的蓄水库区,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城市景观。蒲县治理东川河作为全县环保工作的重点,投资500万元,实施东川河污染防治工程。
(二)全面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饮水安全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安全发展。
各县(市、区)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按照国家及省、市的部署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全面规划,科学划订了水源地一级、二级及准保护区规划,严格整治保护区内违法排污企业,确保了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各县(市、区)按照要求在保护区内设置了界碑、标志牌、警示牌,做到了规范管理,有效防范了污染事故的发生;建立了饮用水安全监测机制,实行每月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动态,有效防范水污染事故发生。
(三)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多年整治沿河污染企业,大多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而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治理城市生活污水成为当务之急,且大都已开工建设。侯马市继2003年建成日处理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之后,2008年又投资9000余万元,新建成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废水两万吨,现已投入运 行,90%的城市污水得到处理。襄汾县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沈阳环境科学院设计的浮动生化与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该工艺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是我省第一家生态污水处理示范项目,概算总投资9784万元,日处理污水两万吨,已投入试运行,处理后的中水可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加强领导,强化执法,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改善本地区水环境质量列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抓紧抓好。一是对水环境治理项目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科学决策,保证实效。二是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建立对排污企业监控的长效机制,严防污染企业偷排、漏排行为,坚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不顾群众利益,偷排、漏排污染物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 法严惩,对因失职而造成污染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三是要加强城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四是加强对水库污染的治理。
(三)部门协调,通力合作,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高效有力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行政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在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中,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源、供水与治污、需要与可能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水的自然特点,对水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协调关系,制订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节约用水等科学的方案和措施,实现水资源利用良性循环,确保发挥水资源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努力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四)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加快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一是各县(市、区)要根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创新特色,大力实施荒山、荒地、河道、公路、城镇、机关、学校、厂矿企业造林绿化工程,努力创建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二是要依法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全面规划、综合协调,全社会参与支持,稳步推进我市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程。三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我市是煤炭大市,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状况产生极大的扰动,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的自然赋存条件。为防止水质和开采条件恶化,必须加强对采矿排水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采矿排水对水资源的补偿机制。新建矿区在立项前要搞水资源论证,拟定合理的矿井开拓和治水方案,未经水资源论证不得批准采矿。四是大力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蓄水工程。要坚持拦住地表水、蓄住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原则,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建设各类蓄水淤地坝,综合利用,既涵养了水源增加了地下水补给,又增加了景观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五是要保护审慎开发湿地。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