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土地流转的前提

2009-09-26 08:4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因而,土地是不是必须流转、怎么流转,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宜搞一刀切,不宜搞统一化。值得注意的是,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做到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有饭吃,有钱挣,今后的生活有保障。
笔者曾多次到侯马市南西庄做过调研,觉得他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南西庄因为位处城市边缘,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使农村变城市平稳过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较早地就着手土地流转的事情。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将村里的土地统一由村集体收归国有,然后再从土地局将这些土地买回来由村集体统一使用,完成了土地流转后土地由村集体完全支配控制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南西庄始终考虑的是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首先,广开生活路径,保证农民有饭吃有钱挣。南西庄有3000口人,近1500个劳力。随着土地由集体所有农民使用转为国家所有集体使用后,解决3000口人的吃饭问题和1500个劳力的就业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凭借城中村的优势,南西庄在建工路、文明路、浍滨街、紫金山北街和开发区步行街等市区主要街道,为有条件的居民提供地皮,建设营业用房,居民有的开饭店、有的开商店、有的开旅店、有的干脆出租吃房租;南西庄市场改造重建后,大大改善了经营环境,为居民建成门面房200余套,摊位130余个;又依托铁路专用线、货场组建了机动灵活的联合运输队,现有大型农用车辆和出租车120余部;对一部分居民则安排进入超市、宾馆、站台等集体企业工作。目前,南西庄85%的家户拥有自己的商业用房,95%的群众都从事第三产业,做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农民不为生活而忧虑。
其次,建立股份制公司,保证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南西庄靠近市区,近年来借助城市的发展,从壮大集体经济入手,狠抓集体企业的改造和发展。早在2007年以前,就先后兴建了南西庄家和超市、南西庄宾馆、侯北供水站、货场装卸队、南西庄市场、村西站台、侯北站台、天凌机械厂等集体企业,每年给集体增收近300万元。之后又投资1500万元建成绿苑科技示范园和晋南最大的花卉苗木市场,开发出地热温泉和湖面娱乐区,投资2500万元建成御园温泉休闲中心主体工程和近6000平方米的室内温泉游泳馆,同时,园区内拟引资3.5亿元建设老年公寓和旅游服务、休闲健身等项目工程。如今,在这些企业基础上,组建南西庄集团,下设6个有限公司,形成集农业科技、工业加工、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装御运输和文化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集团年纯收入每年可达600万元。股份制企业的发展,既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基础,又成为农民生活的坚实保障。
第三,改进公共服务模式,优化农民生活环境。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南西庄采取社区化管理,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成立了南西庄集团党委、南西庄集团、南西庄社区居民委员会三种组织机构,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模式。近年来,集体投资30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了所有街道。为解决住宅需求和宅基地紧张的矛盾,规划建设了6栋六层、配套设施齐全的“裕康住宅小区”,已建成入住的有206套,第二住宅小区正在建设中,现在80%的居民住进了住宅楼、二层和三层小楼,人均住房面积超过50平方米,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集体还每年拿出100余万元用于居民福利事业,建立了一整套的福利待遇体系。老年人每人每年发600元—1200元养老金,定期体检,八月十五、重阳节举办老年人聚餐并发放百元以上的慰问品;居民吃水有补助、看闭路电视免交收视费、温泉洗浴免费;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集体全额出资为每位居民入医疗基金,看病由集体报销40%,大病补贴25%。与此同时,南西庄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办起了图书室、科技室和文化活动中心,投资近百万元改造了小学,置办了健身房、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为鼓励学生求学上进,凡考入大学的子女,每年都有1000元的奖学金,硕士以上一次性奖励3000元。近年来共出了100余名大学生、研究生。另外还制定了“南西庄先进模范奖励机制”,每年都要评选出“标兵党员”、“模范家庭”、“先进妇女”等,除发放荣誉证书之外,给连续三年获得者入一份农村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为活跃群众文体生活,居委会还组织锣鼓队、舞蹈队、健身操队和说唱团,逢年过节,还要组织大型居民运动会,搞比赛,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
近年来,南西庄迅速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建设与发展中,农村完全城市化,村民基本市民化。不过,南西庄农村虽然城市化,村民基本市民化,但依然有农村式管理的影子存在,农民身份转换,待遇却不变,何时能够享受上真正的市民待遇也还有距离,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地完善。
(作者 侯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高峻卿)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