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州转型发展的探索霍州市立足实际,综合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1.以调整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霍州市实施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战略,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发展。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围绕培育“电力、煤炭、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一举成为山西南部电力大市。
化工产业方面,化工公司完成与湖北宜化集团的股权转让,并进一步投资实施了脱硫系统、合成氨生产线和型煤厂建设等技改项目,企业起死回生。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霍州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发达的交通区位优势,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启动《霍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施霍州署整体规划保护工程,举办“中镇霍山·华夏州署”旅游节,积极申报霍山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以旅游产业引领全市商贸服务业实现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霍州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建设李曹万亩优质核桃、三教万亩无公害蔬菜和陶唐峪规模养殖三大基地,重点扶持霍山兔业、同兴种鸡、绿源乳业等龙头企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2.以提升功能支撑城市转型。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霍州市把转型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准确定位城市发展,合理规划城市架构,有效地促进了转型发展。一是进一步扩张城市,拉大框架。依托五大板块,即老城区、东城区、河西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和大西铁路霍州车站区,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二是完善城市发展规划。聘请知名规划设计院专家,对霍州城市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出台了《霍州市霍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三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鼓楼东街、鼓楼南街开发建设、污水处理厂、天然气接入、集中供热扩户等工程;交通建设方面,实施了农村畅通工程、道路安保工程、108国道改线和永安客运中心建设等工程。同时,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存量土地,经营无形资产,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努力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经济繁荣、风格独特的晋南现代化中等城市,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
3.以整治环境推动生态转型。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有力措施。霍州市高度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行动推动生态转型。一是开展城乡环境治理。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韶钢冶炼、中冶焦化、兆光发电、化工公司等四家企业分别安装配备了脱硫、污水处理和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等环保设施,实现了企业达标排放;关闭取缔了工艺落后、污染环境、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化工水泥厂、汾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的60家洗煤厂和108家风化煤窝点、腐植酸厂,做到全部拆除生产设备,清理现场,恢复地貌;积极引进节能、环保型项目落户,并加强现有企业调产改造。兆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新上年产2×30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砼砌块及年产6亿块蒸气粉煤灰标准砖项目,实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工公司对化肥厂生产系统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达到了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主要环保技术指标。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采取企业认建认养的办法,全面启动了汾河绿化、通道绿化、环城绿化、村庄绿化、厂企绿化、城市绿化、退耕还林和林业产业化八大工程,完成造林3.5万亩,通道绿化91公里,全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初步通过省级验收。
4.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霍州市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形成了新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社会转型逐步入轨。一是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农村全部实行免费教育。二是实施医疗健康工程。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狠抓了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防治改造。三是实施社会保障工程。积极实施创业就业工程,以“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为重点,扩大劳务输出,发展服务业,使6000多名人员走上了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种保险的覆盖面,达到应保尽保。四是实施安居工程。着力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确保住有所居。五是实施平安创建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引深“严打斗争”,深入开展“平安霍州”创建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开展市级领导大接访活动,加大力度解决信访问题和民生问题,营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安定环境,同时也为霍州开放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投资环境。
5.以市场化改革保障体制转型。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率先转型的动力源泉,霍州市把改革开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激活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按照“重点突出,积极推进,稳步实施”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先后推进了粮食系统、铁厂、常鑫公司、石膏矿、物资交易中心等企业改制步伐,国有企业改革支撑了城市产业转型。二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符合市情的新型城乡关系。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落实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责任,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四是努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坚持按照市场经济来运作,以民营为主推进经济转型。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引导和支持了霍州市中冶、韶钢、紫云能源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带动了全市产业发展。
二、霍州转型发展的启示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资源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表明,资源型经济只有破除传统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打破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
1.转型发展要以产业转型为动力。经济发展在于产业发展,在于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霍州产业发展的实践,就是依托项目拉动和产业升级两种动力,着力实施“产业转换+产业延伸”的复合型模式,以产业转型带动转型发展。
2.转型发展要以体制改革为保障。进一步破除束缚转型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必须深化改革。霍州市通过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向改革要空间,以创新增活力。通过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创优品牌服务,帮扶企业管理等有效手段,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让民间资金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经营资本。
3.转型发展要以项目建设为内容。转型发展的具体内容还是要落实在项目上,没有项目就没有转型。霍州在抓项目、上项目上狠下工夫,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第一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项目谋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优项目实施环境,在城市建设、企业技改、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好的转型项目,实现了产业的由“黑”转“绿”。实践表明,有项目才能有发展,有大项目才能有大发展,有好项目才能有快发展,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就要在项目建设上长远谋划,在扩大开放上寻求突破。
4.转型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抓手。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比较大,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近几年来,霍州市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发展低碳经济,力促企业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成效,空气质量明显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良好文明习惯,使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对城市未来充满信心,从而保证了经济转型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5.转型发展要以社会稳定为目标。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实践证明,没有社会稳定就无法转型,人心稳定则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才能保障经济转型。
转型发展特别是霍州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要真正实现转型发展,迈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还必须借助国家、省、临汾市各级的政策指导和全方位支持。过去霍州因煤而兴、因煤而困,但决不能让它因煤而衰、因煤而废。霍州将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城市转型的大好机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奋力实现转型发展。(作者系霍州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 张晓东)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对搞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 既要管住嘴也要迈开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