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九

2010-02-08 08:0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科学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循环发展之路
(一)推进循环型企业发展
以清洁生产为目标,以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煤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引导煤、焦、铁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和深加工项目,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重点推广高炉喷煤、焦炉余热发电、废渣利用等技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严格企业项目准入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二)推进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
科学制定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园区的服务功能和聚集作用。鼓励支持重大项目落户园区,建设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企业,形成分工合理、协作紧密、链条完整、体系健全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洪洞赵城精细煤化工工业园区、洪洞甘亭华翔美的精密铸造和装备制造工业园区、曲沃冶金生态工业园区、浮山中强煤化工业园区、古县涧河焦化工业园区、侯马医药工业园区、襄汾河东冶金工业园区等10个工业园区,形成焦炉煤气—甲醇—合成二甲醚、焦炉煤气—发电循环链条,高炉煤气—发电、炼铁废渣-建材循环链条,煤矸石—发电—供热—粉煤灰水泥及新型建材生产的循环链条等,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推进循环型农业建设
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等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建立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安全化、管理科学化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有效解决畜禽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粪水污染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并在循环中实现增值。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限制和限量使用农药,实现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开展农作物秸秆及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
二、生态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围绕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加快东西两山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平川丘陵区生态经济林建设和平原区产业结构调整、汾河沿岸生态植被修复、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循环经济开发的阶梯型生态体系,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和形成。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筹规划与综合建设,培育优美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生态文化,发展高效低耗生态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快高新科技推广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积极打造生态型经济产业链条,全面建立生态导向型工业结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观念,以绿色消费观为导向,逐步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和建设,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服务业。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在735万亩以上,基本农田在600万亩以上。创新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制定我市煤矿和非煤矿山资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对矿产资源进行大规模整合,优化开采结构,提高利用水平,杜绝私挖滥采、破坏性开采。通过节能环保型新设备、新工艺普及利用,加大对煤矿废水、煤层气、焦炉尾气、粉煤灰和煤矸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继续实施汾河、浍河、昕水河、沁河、涧河、涝河、洰河等流域的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工程,构筑以河流水系、沿岸绿化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强力推进以东西两山防护功能为主的绿色生态屏障工程、以矿区为主的绿色生态恢复工程、公路河道两侧绿色廊道工程和平川区农田林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的森林覆盖率。加大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保障饮用水安全。
(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全面实施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开展城市生态优化改造,构建环保型生态社区,营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巩固文明村和生态示范村建设成果。积极推广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新型能源的开发使用,探索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办法,搞好村庄和村际通道以及田间、河渠、荒山绿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