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原生态的生活资料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状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从生活现象和社会资源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我们认识的数》中,其中有一个“猜一猜”的活动,我们这样开展:请学生抓一把糖,数一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猜一猜有多少粒;数一把花生的有多少粒;比一比你猜得怎么样(大约);想一想为什么你猜得比较准(或没猜准)?这样原生态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二、选择生活性材料引起学生注意
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百分数”的概念,这样组织材料:我们学校组织教工拔河比赛,小学从高段、中段、低段教工队伍中选一队参加学校的决赛,请同学们根据资料选一选。学生们根据所给的数据,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将它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就可以选出实力较强的代表队了。这样的取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为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知识提供了帮助。
三、选择趣味性材料诱发主动参与
趣味性的材料,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感觉。当我问学生如何用分数表示“半途而废”时,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回答用50%来表示。接下我又要学生试着用百分数表示“百战百胜、十拿九稳、百里挑一”。通过百分数与成语之间的变换,学生由新鲜、惊奇而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选择冲突性材料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教师通过呈现冲突性材料能使学生进入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出示本班甲乙两组学生的身高统计表。讨论交流:你认为哪组同学更高一些?以此引发同学们如何通过用平均数据来比较身高,找到了平均数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用熟悉的身边事情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孩子们来说是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上述教学引导学生由比人数、比总和问题引发了矛盾冲突,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最后找到最佳答案。这种生活之中的朴素材料孕育着创新的火花,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翼城县清华园中学 韦增慧)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吉县东城学校激励教师向党组织靠拢
下一篇: 《临汾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