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取正,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地生根
安泽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改”字。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真理观,又是针对性极强的发展观,针对的是过去那种“重当前、轻长远,重显绩、轻潜绩”的片面发展观。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纠偏取正、走出误区的过程。
要走出缘木求鱼的误区。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口号,需要具体的行动。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相对不足的基层领导干部而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绝不能继续凭拍脑袋、想当然,更不能盲人摸象、勉为其难,最紧要的是找到适宜的方法,选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社科院、上海同济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师范大学等国内高等科研院所合作,着手制定了“安泽县山水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文化资源整合及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三大循环工业园区规划”、“资源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科技调产规划”等九大战略规划。使安泽的科学发展路径更为明确、方法更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更具科学理性。
要走出刻舟求剑的误区。科学发展观是严谨的,但不是教条的,需要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时过境迁”的眼光审视现状,用“见异思迁”的眼界广收博取。过去的安泽,是个被视为“工业无根基,农业养全区”的典型山区农业县。经过多年的挖掘和培育,如今的安泽已是拥有“地上绿色、地下黑色、太岳红色、荀乡古色”四色资源优势的资源富集县,迫切需要发展思路的“更新换代”。为此,我们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发展思路和“435”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生态安泽、人文安泽、和谐安泽和魅力安泽,努力创建“山区经济强县、全国生态名县、文化品牌大县”,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十名,财政总收入四年增长四倍,提前三年实现了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奋斗目标。
要走出急于求成的误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绝不是“以发展速度为中心”。在“有水快流”的发展热潮过去之后,许多资源型地区都直面一个共同的问题:煤挖完了怎么办?可以想见,“细水长流”式的资源集约、节约型发展方式必将成为资源型地区的首选。即便如此,也同样会面临“煤用完了怎么办?”的问题。安泽虽有大面积的煤炭资源尚待开发,但煤炭毕竟不可再生,而且属于重污染资源。为此,我们不搞急功近利、不图眼前功绩,立足地上青山碧水的绿色资源、太岳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和荀子故里的古色资源,把生态人文旅游业作为“未来主导产业”来着力培育,通过整合开发“绿色、黑色、红色、古色”乡土四色资源,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荀子文化高层论坛、“黄花旅游节”等一系列推介活动,成功将安泽打造成“中华千年古县”、“中国绿色名县”和“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全面叫响了“太行圣境、天然秀色、荀子故里、神奇安泽”的品牌,致力擦亮了“访古探幽、绿色观光、休闲度假、乡土风情、红色追踪”的生态人文旅游新亮点。
精耕细作,确保构建和谐社会开花结果
安泽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细”字。众所周知,信访与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从大处着眼,信访无小事,民生大如天,一事一情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从小处着手,办访若补衣,为民如织丝,一举一动体现执政裕民的作风。安泽之所以有干群齐心谋发展、万众一心建和谐的良好局面,关键就在于全力细致地抓好了信访与民生这两个着力点,极大激发了全县群众共谋发展、共建和谐的热情。
力抓信访工作,“釜底抽薪”化矛盾。抓信访,不能“扬汤止沸”、强压矛盾纠纷,必须“釜底抽薪”、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们以广排查、细调处、聚合力、高效率为原则,建立健全了乡、村、组、十户联合四级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村设民事调解室、乡开民情分析协调会、县有民情现场办公会”三级信访工作机制,形成了分级负责、对口处置、重点解决、上下联动的工作新格局,使信访工作的渠道更加畅通、更加便捷。同时,按照中央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我们深入开展了“三级书记大接访,职能部门大办访”活动,采取“三级书记带头接访、县级领导轮流值访、职能部门联动办访、领导干部定期约访、包村干部主动下访、严格考核检查督访”的“六访”举措,使“领导有访必接、群众约见书记”在安泽变为现实,干群之间架设起了“如民有所呼、我即有所应”的连心桥。近三年来,安泽没有发生一起进京、赴省、到市的群体性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事件,各类矛盾在“纵横交错”的合力服务中化为乌有,消除在了一线,我县也成为山西省构建和谐社会典型。
力抓民生工作,“釜底加薪”重裕民。重视民生要细心,要从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改善民生要大方,要倾尽全力增投入,添柴助火化民忧。为此,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倾斜。2006年以来,我们累计投资近3亿元,高标准完成了安泽一中主体工程建设,建成了二中爱元科技楼,完成危旧校舍改造13500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危房已全部消除;投资4600余万元,完成了230余公里的通村水泥(油)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油路;投资425万元,完成了7个乡镇卫生院、76个村级卫生所新改建工程,与临汾市人民医院实施了“对口援医”活动,全县的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达标率达到100%;投资2657万元,解决了46个自然村、10067口人的饮水困难;投资620万元,架通了全县所有行政村的有线电视网络,让农民群众看上了与县城一样的42套清晰电视节目。目前,我县的建制村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通广播电视已实现全覆盖,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91%,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94%,省里今年提出的用两年时间实现“五个全覆盖”的目标在安泽已基本实现,全县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幸福感普遍提升,共建共享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统筹城乡,确保新农村建设育树成林
安泽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统”字。实践证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安泽农业人口居多,“三农”难题首当其冲。因此,我们唯有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个总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城带乡,全力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一开始就不能增加农民群众的额外经济负担,也不能让村级组织孤军奋战、负债搞建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始终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年全县财政集中投入7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发展。其中,每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达1500万元,每年建设30个新农村,每村以奖代补50万元。同时,积极建立了“一元帮扶、多元对接、县乡村企、四级联动”的新农村建设帮扶体制,全县104个行政村每村都有一个县直部门或企业对口帮扶,一包三年不变。“以城带乡”的大力帮扶,使全县的干群、党群关系空前密切,新农村建设也真正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农村文明呈现出全新景象。2009年我们给每个村的投资又增加5万元,给当年新建的30个新农村全部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2009年底,全县104个行政村已完成首轮新农村建设任务达72%,2010年将全面完成第一轮新农村建设任务(比省市安排提前五年),全县农村面貌都将彻底焕然一新。
二是以工哺农,大力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富民是关键。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只能强县,农业才能真正富民。因此,在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我们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大搞农业科技调产,全县初步形成了“山上连翘、山下核桃、茶树缠腰、蔬菜进川、蚕桑入滩、养殖成圈”的山区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此外,我们还采取“院县共建”等形式,主动与省林科院、省农科院、山西师大等多家科研院所搞合作开发,积极探索培育农业高效新产业。目前,已培育出适宜当地发展的晚花早实优质丰产核桃、高山绿茶、高效畜牧、种桑养蚕、林下食用菌、大棚蔬菜等一批高效农业新产业。尤其是幼苗嫁接的优质核桃,我们与省林科院通过实施“院县共建”,统一育种嫁接,免费提供给农民栽植,坚持每年一万五、三年五万亩,五年之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核桃一项就可翻一番。
三是以新破旧,致力构筑新体制。建设新农村,革新是动力。农村旧经济体制有“三大软肋”:一是土地分散;二是资金分散;三是经营分散。其直接导致了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农村改革发展新阶段,急切地呼唤着能够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新水平,能够激发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新热情的新体制。为此,我们坚持引导不主导、扶持不代替、帮助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采取政府贴息、组织观摩学习、推进土地流转等方法,积极扶持农村经济人、务工返乡农民等一批头脑灵活、眼界开阔、思想解放的新一代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他们由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由存款拿息到敢于贷款获利,由家庭生产走向联合经营,由单纯种粮实现转化增值,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9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示范、有样板,使全县传统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得到了加倍释放,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分散、资金分散、经营分散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2010年全县计划再发展100个,逐步让每户农民都能成为合作社成员,这种新的经营体制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开锁密钥”,它铺筑起了一条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作者系安泽县县委书记 梁若皓)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土资源工作中的五个关系
下一篇: 古县深入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