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法和成效
(一)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此,我们立足县情,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围绕市场,依托科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土豆、烟叶、香紫苏、优质核桃等特色种植业,全县种植土豆5万亩,其中克新1号优质土豆2.4万亩;烟叶5000亩,其中现代化烟叶生产基地1000亩;小杂粮5万亩、香紫苏1万亩、中药材5000亩;新栽植核桃5.2万亩,累计达到8.4万亩,主产区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大力扶持昌源粉丝、龙泉养猪、昕源薯业、正茂核桃、香紫苏加工等“农”字号龙头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辐射带动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目前,昌源公司年消化土豆4000万公斤,带动土豆种植2万亩,主要产品已进入北京400多家超市,供不应求;龙泉猪场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带动周边10多个村子、400多户农民发展规模养猪,现生猪存栏12000余头,能繁母猪存栏350余头,户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6.85万吨,比上年增长41.5%;农民人均纯收入3740元,增长8.1%。
(二)坚持把固本强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际工作中,我们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大力实施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工程。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启动实施了“4466”工程,64个行政村包括38个省级试点村完成了刚性指标任务,22个行政村实施了巷道硬化、绿化、休闲健身场所等部分工程建设任务,其余行政村开展了村庄治理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县共硬化巷道13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400余盏,建成农民休闲健身活动场所114处,户用沼气发展到4550户,植树150余万株,修建垃圾池1800多个。投入6.2亿元,大力推进“五个全覆盖”,建制村通油路、卫生室服务体系建设、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3处,解决了342个村民小组的吃水问题;建成9个乡镇所在地的生态公园和6个移民新村,新农村连片建设、整体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宗旨,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6年开始,县上每年拿出600余万元,免除全县中小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信息技术费、取暖费,兑现寄宿制学校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每年至少配套近千万元用于农村学校建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县已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合农民7.73万人,参合率96.9%;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人口计生指标全面完成,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参保农民3万人,适龄参保率91%,全省综合排名第一,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国家级试点县;认真落实低保政策,规范农村低保管理,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五保户”供养、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投资2500余万元,新建了两所社会福利院,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四)坚持把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针对我县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粪土乱堆、柴草乱垛、污水乱倒、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我们坚持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街巷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环境净化”四大战役为突破口,按照“县政府领导、乡政府组织、村委会实施、全民参与、保洁员承包”的原则,采取广泛发动群众、集中突击治理、树立典型、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等办法,在全县农村大力实施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程,多方筹资1500余万元,动用大型机械600余台次,垃圾清运车12000余辆次,清除卫生死角1100余处,拆除乱搭乱建618处,清运垃圾15万余方,粉刷墙体120余万平方米,树木涂白32万余株,造林5.2万亩,植树37.3万株,新建垃圾池1800多个,配备垃圾清运车54辆,确定保洁员173人,并将工资补助纳入了财政预算。制定完善了村民卫生公约、卫生保洁制度等一系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基本解决了垃圾围城、围村、围企、围校、围田问题,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有了根本性改观,在全市环境卫生整治检查评比中连续三次荣获西山片流动红旗。
(五)坚持把民主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各乡镇、村委进一步完善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行了“一事一议”制度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各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和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开村内账务、大事、要事,做到了村务公开、透明,村民心中有数,农村财务电算化及农廉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发挥集体智慧,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民当家作主,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同时,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了以农村“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重点的“文明村庄”、“五好家庭”评选和“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共创建千个“星级文明户”、千个“五好家庭”和20余个“和谐村”,在全社会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
二、经验和体会
近年来,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工作位置,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路、连片推进”等办法,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全县上下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是:
1、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抽调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精兵强将组成专门队伍,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和工作落实。制定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帮百村,百家企业办实事,千名干部下基层”的结对共建机制。各乡镇和行政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全县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为主、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我们根据蒲县的实际,根据各乡镇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各村具体情况,由新农办统一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涵盖了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村镇建设的全部内容。做到了既立足长远,又量力而行;既因地制宜,又突出特色;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杜绝了照抄、照搬、崇洋、崇大、拆旧盖新等盲目性倾向,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3、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调动社会力量。我们采取“政府补助、部门帮扶、乡村自筹、企业赞助、农民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在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四级包联责任,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援新农村建设。近三年,县财政安排的“三农”支出包括新农村建设资金达22229万元,企业单位捐资达5000余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200余万元,全县用于修路、建校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数亿元,大大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4、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督促检查。我们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有关部门和乡镇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上专门从县委、政府督查室及新农办、爱卫办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了新农村建设督查组,采取月督查、季评比、年考核的办法,定期不定期深入基层督查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一月一通报、打分排队、电视曝光,一季度一评比,年终综合考评。同时,我们每年拿出1000万元,按工程量、工程进度,以奖代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励督促各乡镇、村委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我县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急需加强和重抓的领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从自身力所能及的工程干起,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做起,扎实、稳定地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闫建国)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