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顺始创于1987年,香港总部于1999年迁往深圳,设立外销部与内销部,9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成立分公司,主攻美国、欧洲市场,公司拥有从织布到成衣的整套生产线。2004年又于浙江嘉善县经济开发区投资设立了百事顺服装有限公司和百事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完善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一条龙的生产链。在企业经营运作上,百事顺公司在内陆设有采购部门,沿海是生产中心,海外设有销售部门,形成设计、采购、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这个产业链条既是生产输出之链,又是资金回笼之链,既是订单归集之链,也是信息传递之链。在这个链条上,既有内部的关联性,本身就具有原料产品的购进销出的关系,向外又具备共同的作用,在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既是订单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既是产品的输出者,又是原料的购进者。
目前,我们很多地方的企业并不具有这样的强势,大都是单打独斗,要么是一种原料的生产者,要么是一种产品的销售者,生产与销售相互之间除了订单关系,不具备更多的利益关联,遇到竞争对手,要么是压价,要么是惨败,不仅相互不能促进,有时订单供需双方还要相互倾轧。企业的生存状态,由此可知。
从百事顺公司的例子,我们可以推想到,前些年曾经一度迷人的“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厂是店的后盾,店是厂的脸面,店兴厂荣、厂兴店也荣,并且,厂促店兴,店带厂荣。而百事顺的经营策略,应该说是将这种“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扩大化、推延化,厂在中国,而店已开到美国、欧洲,厂在沿海,而原料产品购销网络已伸展到内陆的西部、中部。这样的经营策略,使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曾出现生产萎缩,裁人减薪的状况。
目前,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那就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关注的其实只有两件事:一个是税收如何增加,一个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如何引导企业发展。不过,由于一些体制机制性或者干部政策上的等等原因,我们政府对企业表现出的多是一种急躁焦虑的情绪,总想指手划脚,结果有的企业就会产生依赖症,扶持就发展,不扶持就萎缩,失去了市场经济规律下的自主开拓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针对企业发展,有的地方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指点包办是常有的事,据观察,政府主导操办实行的一些策略,突出表现在三处:
一个是企业用人上,不重制度而重人,搞能人经济。
这是改革初期沿袭至今的一种主导思想,认为只要有一个能人,就能够救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经济。曾有一个时期,许多地方高薪聘请一些企业家担任厂长、经理等等,就是能人经济的一种具体表现。能人经济的利很大,有时候确因一个人的关系网络、个人能量很快使一个企业得到复活、兴旺、发展,甚至推动相关产业,周围经济也得到发展、繁荣。但是,能人经济的弊端也很大,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能人企业,能人在时,企业经营平平静静,能人一旦离去,便迅速陷入死寂。能人的启用,采取的管理方式、经营策略等等,往往也渗透着能人的独断专行的家长制作风,这样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反而会因为能人离去,带走他的关系、客户,令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动力。这种只认人、不认管理制度方式的办法,应该说是政治上的人治在经济上的反映,其弊大于利,其所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一时的,很难长远,这样的例子各地都有,侯马也曾出现过,并且影响很大。
一个是企业管理上,建制规模好大喜洋,人为制造集团公司。
有一个时期媒体曾大力宣传的“船大抗风浪”的典型做法,就是建立企业集团,许多地方所谓的集团,无非是把原本并不相关的企业归拢在一块,建立一个名誉上的地方集团,说穿了也就是一种地域性垄断,顶多算一个地方保护主义,如果产品不是稀缺的东西,也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只能是同类型的企业在价格上统一一下,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多大意义,并非良策。毕竟,很多行业、企业,不具备石油、烟草、通讯、电力、铁路、飞机、银行等等行业的优势,可以由国家统一保护,形成行业垄断。所以,如果不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集团公司,人为地采取兼并、收购、联盟的政策,把企业拼凑起来,不仅没有意义,可能还会束缚企业的发展。
一个是企业落地上,过去有筑巢引凤的说法,如今是大造工业园区。
这是当前谈到企业发展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或者说要采取的办法,但实地看看,也不过是诸多企业归拢到一块而已,可能有一些比较好的道路、电力、水源、运输等方面的设施,但这种园区顶多只不过是企业的一个落脚地,是为了更好地对企业实现环保等一系列的便利管理采取的一种策略,并不具备企业发展的模式、榜样的效力,有的地方可能因此成功了,但更多的因素也许并不是建了一个园区那么简单。
很多人都知道盲人摸大象的故事,上边那些针对企业发展采取的策略,与盲人摸象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一个时期有一个侧重点,都是只及其一不及其余,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企业的发展状况。当前,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既要明白企业该干什么,也要明白政府的责任何在。企业的基本发展条件是资金和技术,经营策略则是其壮大竞争的必要条件。作为政府要放心让企业闯市场,少干扰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要发挥对企业发展的高质量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资助研究、资助培训、合作推广、举办会议等等办法,辅以金融扶持、财政支持、社会服务,以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市场营销、资本运营的能力。如此,相信企业会发展得更好。
(高峻卿)
(作者系侯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