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2010-11-27 09:3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形成政、银、企、农互信的良好环境
一是建立政府与银行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要定期不定期召开政府与银行的沟通联系会议,政府通报经济发展总体要求,金融机构通报金融支持政策及支持重点,达到县域经济和金融支持的统一和衔接,做到方向上的一致。二是建立银行与企业、农民间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召开银企农座谈会、下发调查问卷、建立企业、农民(非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户)数据库等形式,让企业、农民了解金融信贷政策和金融支持重点,让银行了解企业、农民的经营发展规划和信贷资金需求情况,使企业、农民将自己的经营统一到银行信贷支持项目行业上来,银行更好选择企业、农民进行信贷支持。三是建立政府与企业、农民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深入企业、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关注社情民意,形成有一定深度的、客观实在的调查报告,让政府了解企业、农民;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将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及调产项目、重点支持行业等传播给企业、农民,从而让企业、农民自觉调整经营思路和经营策略,服从和服务于政府的经济发展意图。

建立筛选反馈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形成“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互惠环境
一是建立银行信贷支持筛选机制,由人民银行组织辖区金融机构召开专题信贷支持筛选会议,各银行机构要将其上级行信贷经营策略和具体要求进行通气,然后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及各银行机构的信贷支持对象等具体要求,将既符合国家调控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又是政府确定的发展重点的项目、企业作为本县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点,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二是建立筛选信息反馈机制,由人民银行将信贷支持筛选会上确定的信贷优先支持重点信息,首先反馈给政府及相关部门,使政府对本县信贷支持有一个全面了解,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其次通过张榜公布、电视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反馈,使符合信贷支持条件的企业、农民能够及时、放心来银行申请贷款,尽快得到发展,使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趁早另寻融资渠道,节省银行信贷调查、审核时间和精力。


建立跟踪督促机制,实现全程监测,形成银、企、农良性发展的放贷环境
一是建立跟踪督促机制,由政府有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组成联合督查工作组,定期对辖区银行机构放贷情况、金融服务情况及取得的社会效益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主要对贷款满足程度、贷款满意程度、贷款效益情况等进行监测,同时填写监测表。并向企业、农民发放银行贷款调查表,重点对银行贷款手续办理情况、贷款审批时间、贷款利率情况及下一步对银行贷款需求意见或建议等情况进行调查,以便掌握实际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情况。
二是实行对辖区银行机构贷款情况进行必要的提示制度,对企业、农民对贷款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在进行深入调查,查明原因后,对银行机构进行提示,确保银行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支持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建立评价奖惩机制,实现奖优罚劣,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评价奖惩机制,由政府建立奖励基金,每年年度终了根据监测情况对全县银行机构作出公平合理的总体评价,对于对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产生良好效益的机构给予重奖,并给予税收、清收不良贷款等方面的优惠,以激发其积极性;对于对县域经济发展碌碌无为的机构,给予通报批评或向其上级行反映,以鞭策其迎头赶上。二是建立全县金融机构“黑名单”制度,对于逃废银行债务或赖贷不还的企业或农民给予全县银行机构的集体制裁,并报请政府给予工商、税务、物价、质监等相关的制裁和处罚,为银行机构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信用环境,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郭福爱)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