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着眼于“十二五”发展规划,古县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坚持规划指导、产业支撑、政府主导、重点突破四大原则,以县城建设为中心,以特色小城镇发展为纽带,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六个一体化”为重点,以建立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为保障,坚持城乡统筹安排、同步发展,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古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动力。对于古县来讲,9万人口中,大约7万是农村人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约80%人口的生活质量。只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古县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和灵魂,建设高水平的城镇,首先必须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体系。近年来,古县以全面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和整合城乡资源为着眼点,按照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权威性的要求,立足矿产资源富集、生态环境宜人的独特优势,围绕“生态型、园林式、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先后两次编制完成了《古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古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古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等多项规划,以规划确立发展优势,以优势赢取发展先机,为建设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态园林新城绘制出宏伟蓝图。同时,为了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先后完成了北平镇、古阳镇、旧县镇、石壁乡等乡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39个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引领城乡互动发展、整体推进。
二是完善功能,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古县累计投资近7亿元,先后实施了8路11街拓宽改造、相如公园、岳阳广场、“蓝天碧水”涧河蓄水、县城供热供气供水、城市亮化绿化美化、无公害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百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优化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强化了中心城市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同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步伐,以“五个全覆盖”工程和新农村“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五个全覆盖”工程,启动涉及农村街巷硬化、农村便民连锁店、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五个全覆盖”工程,自然村通电率达到了100%,通讯、宽带、有线电视信号正逐步覆盖全县,形成了贯通城乡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兴业富民,加快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载体。古县建立完善了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建立县城——特色小城镇——集镇(中心村)三级城乡产业体系结构,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在县域经济上,走以现代农业、煤焦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三大产业有机融合、协同带动的路子。在村镇经济上,将全县7个乡镇划分为三大经济板块:在北部,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经济,突出煤焦、建材两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在中部,着力发展城市型综合经济,依托交通、信息、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县城和旅游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南部,着力发展生态型农业经济,依托自然区位优势,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做大做强优质核桃、小杂粮、梅花鹿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苗木花卉基地和农业生态观光基地,走出一条具有古县特色的富民之路。目前,全县依托北平镇的煤焦工业、古阳镇的特色经济、岳阳镇的综合服务、石壁乡的观光旅游、旧县镇的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县域小城镇群,此外,以“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打造精品”为目标,重点建设贾寨、张庄、陈香、石壁、白素5个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并对309国道沿线14个村实行连片建设,打造古县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区。可以说,当前,全县整体已形成了县城——特色小城镇——集镇(中心村)三级城镇化发展格局。
四是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古县按照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积极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五免一补”政策,并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书费和作业本费等四项费用,在全省率先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新建古县三中,撤并所有乡镇中学,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建成以县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主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省首家完成县图书馆总分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做到图书资源由全县人民共享。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并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五是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古县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推动城乡管理资源的优化重组,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系。近年来,古县着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促进 和保障就业机制,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先后实施“阳光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致富增收能力。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支持妇女创业,古县妇女手工艺制作协会、古县“村媳妇”土布鞋协会、古县聚佳编织袋协会、古县乡村土鸡蛋协会等一大批“妇”字号企业相继涌现,从业妇女月均增收500余元。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提高村民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农民参与度,发挥其主人翁精神,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是改善环境,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国家卫生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之后,深入开展国家级园林县城等绿色创建活动,增绿与去污并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2.6平方米。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2.7万亩,天然林保护2.5万亩,太行山绿化2.9万亩,环城荒山绿化7000亩,交通沿线荒山绿化8000亩,国道、省道及县、乡通道绿化200余公里,厂矿企业绿化25个1500余亩,园林村庄绿化26个,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
通过推进六个“一体化”建设,古县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有效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后,古县将继续按照“十二五”期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品牌化四大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城乡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发展环境呈现新景象,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努力建设富裕古县、优美古县、文明古县,在全市实现领先发展!(作者系古县人民政府县长 加天山 )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推动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下一篇: 张明星:全力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