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开发水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临汾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有效利用水资源,必须科学开发水资源。我市水利改革发展要以保障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用水需求为首要任务,以“南水北调、东水西引”为抓手,以“用足汾河水、调度沁河水、利用东扩水、发展黄河水、限制地下水、全面抓节水”为主线,以农田灌溉、饮水安全、河流整治、病险库加固、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开发水资源首先要完成各项骨干配套工程的建设和续建任务,陆续新建提灌工程和小型水库,同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继续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工程,加快以汾河生态经济带为龙头的河道治理步伐,全面推进重点地区、重点河段的生态整治骨干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县市城区河道整治达标。其次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防洪与抗旱并举,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另外要深入推进水利改革,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增强水利发展活力。
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努力保障发展用水
保障发展用水,必须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和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启动实施8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建设40个专项工程项目。同时,要加强重要河流、重点河段的综合整治。通过河道疏浚、新建和改造堤防、建设引排水工程、灌区配套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形成汾河洪洞至襄汾百公里生态经济带。全力推进沁河、昕水河、洪安涧河、浍河等主要河道、重点河段的治理,使生态脆弱地区实现水生态修复,基本实现“每县一河、整治达标”的治理目标。继续加大全市精品小流域建设力度,加强对坡耕地的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确保水库安全,充分发挥效益。着力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建立县、乡、村防汛联系会议制度。加快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引水、提水、调水等水源工程,同时完善非工程防洪抗旱设施建设。加强市、县、乡三级抗旱减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防汛应急调度系统,建立科学的防汛抗旱调度体系。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水利改革发展有章可循
首先要确立水资源严格管理的“三条控制红线”。一是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建立市、县两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等管理制度。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对所有工矿企业、自来水公司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取水设施实行取水计量实时远程监控。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对河流的水质监测,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其次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加大水资源费、水土流失补偿费、水土流失治理费、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的征收力度,在征收范围实行应收尽收。另外要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地表水与地下水差别水价和分质供水、优质优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全面落实水法律法规,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指向水利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而且为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科学治水,依法管水,需要大力宣传国情水情,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以此来提高全市人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为推进水利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郑中夏
(本文作者系临汾市副市长)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