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生命力在于一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

2011-03-19 10:1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试想,出台一项政策,尤其是涉及全民的国策,在时间上欠缺一贯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适用范围上欠缺一致性,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相关领域的政策上欠缺协调性,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没有一贯性,带给人们的心理影响必然是恐慌,人们考虑问题、计划事情必然没有持久性,造成的后果必然是行为短期、心理短视。没有一致性,必然不能公平公正、平等以待,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没有协调性,孤军独进,其他政策滞后,互不衔接,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对其他领域的影响,甚至产生无法弥补的问题。因而,出台任何一项政策,都须保持一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
政策的生命力首先在于保持施行之后的一贯性。一贯性可以保障政策不过激、不极端,稳步前行。计划生育政策施行30年后的今天,人们又开始呼吁放开这项政策。是不是已经到了不得不根本改变这项政策的地步?当时制定这项政策的综合因素是不是已经消失?改与不改,变与不变,专家、学者以及政策的制定者都应该从社会环境、社会发展、未来的影响、可能有的结果,以及对相关领域、政策的影响,审慎地予以决策,以保持政策的一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当前,支撑独生子女政策放开论调的主要依据就是男女失衡、民工荒、老龄化。就专家来说,这三种理由也都有各种数据支撑。不过,一些社会现象,并不是数字所能够完全涵盖、表述清楚的,因而也不像专家把一些事情说得那么严重。
中国人重男轻女是有历史传统的。独生子女政策施行后,有人为了生男孩确实是用尽手段,这也是众多人分析男女失衡到了严重的地步的重要因素,当然这种分析也有数据的支持。但是,这种推论能否站住脚,有待推敲。民工荒恐怕也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严重。有一些地方,很多劳力在金融危机后便留在村里劳作,不再到外面打工。有一些地方随着农业条件和农业政策的变化,出现农民工在家务农或就近打工的现象。如果能够合理配置城乡发展规模,做到张弛有度,科学统筹,民工荒与就业形势严峻这对相随相伴的矛盾恐怕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近两年比较喧闹的一个话题,但这也不应该成为放开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个理由。面对老龄化社会,引起人们忧虑和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数量众多的老龄人口的抚养问题,即一对年轻夫妇赡养4个老人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问题。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谁来养老的问题,是养老应该采取什么模式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养老应当通过社会化服务来解决。这是另一个领域的政策问题,涉及到政策协调的问题。
政策的生命力还在于保持适用范围上的一致性。政策的一致性是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然而,现实中,两种情况的出现破坏了政策的一致性:一种是政策制定上的包容性,一种是政策执行上的阶段性。
中国人在传统思维以及心理定势的影响下,在制定政策中,我们更多的是包容。
比如独生子女政策中,对待农村夫妇,头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育二胎;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两胎政策;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也可以生二胎等等。这些都还是可以理解的。在执行政策中,我们同样是如此包容,甚至包容性更强。这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年轻时回村里,就听到一些农村计生员直接告诉村民说,生吧生吧,到时候少罚点。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像大量偷生的、逃生的,罚些款照生不误的,利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钻空子生的,大有人在。还有一些再婚之后的各种例外情况,都可以生二胎。
因此,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大量违规的二胎存在,甚至三胎也有。
政策执行上的阶段性,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机关搞机构改革的情况下更多。机关搞机构改革的时候,不论是对干部实行“一刀切”,还是选任领导干部出台办法时,或者是工资调整时,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改革是一次性的”。这里应该体谅政策制定者的良苦用心。有的改革是地方性的,像干部“一刀切”。如果是一次性的,对一些干部会产生一时的不平等对待。
有的改革是全国性的、普遍性的,比如2006年的公务员工资改革,如果吃不透政策内容,甚至对政策打折扣,在把中央政策传递到地方的过程中,一层一层地递减一些内容,并且也以“改革是一次性的”应对干部,对许多干部就会产生长久的不平等对待。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政策,如果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对政策打了折扣,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
政策的生命力更在于保持相关方面的协调性。独生子女政策在施行多年后,人们拿出男女失衡、民工荒、老龄化问题等等来诘难这项政策,这就提醒我们,在出台政策的时候,应该客观、周全地考虑方方面面的相关问题,方方面面的政策都应同步跟进,最忌孤军深入,最后不得不打道回府。如果当年制定这项政策时,能够更多地考虑到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性别比、劳动力等等一系列问题,将相关的政策系统地跟进,今天就不会出现这样多的诘难,政策的转变也就不会是根本性的,而会是逐步地、渐进地、小幅度地修改、完善。那样,不仅政策有持久力,我们还会节省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很多资源。
总之,出台一项政策,简单的抽样调查、专家统计、预测,不能作为完全依据、根本依据。政策部门应在统计的基础上,甄别虚实真伪,谨防信息的局限性,广泛拓展信息渠道,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还可以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多听取他们的声音,毕竟他们就生活在百姓圈里,更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一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是政策持久延续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系侯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高峻卿)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