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是我市转型跨越的首要任务,先行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时期,我们如何抢抓机遇、完善措施,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大幅度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走出一条低碳、生态、循环的绿色崛起之路,争当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所面对的形势与机遇
最突出的变化是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从国际发展来看,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进入一个大调整时代,经济由低谷到复苏再到繁荣是一个大趋势,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型势不可当;从国内发展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资源节约、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从省内发展来看,我省被确定为“转型综改试验区”、“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循环经济和生态试点省”、“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省”等,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空间和发展机遇;从全市发展来看,“十一五”末人均GDP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这是一个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是走向“黄金发展期”的重要标志,预示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最深刻的变动是经济结构发生了新飞跃。“十一五”我市共淘汰落后产能2211万吨、焦炭1856万吨;水泥285.5万吨、电力73.5万千瓦、造纸7.35万吨;铁合金1万吨,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8:64.2:30调整为2010年的7.5:58.4:34.1。同时,新上调产项目644个,其中,新兴产业421个,占64.4%。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5.2亿元,是2005年的2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装备制造业、煤化工、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得到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增强,新型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最显著的提升是发展理念有了新觉醒。随着国际国内、省外省内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对市情有了新的认知,对发展理念有了新的提升,对发展路径有了新的选择。“十二五”确立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先行发展为主旋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大市、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经济强市,确保‘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思路,努力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浪潮中打头阵、当排头兵,率先实现先行发展,在中部崛起的实践中再造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临汾。
最根本的突破是长期制约发展的安全瓶颈被打破。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前三年,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认真汲取“12·5”煤矿事故、“9·8”溃坝等特大事故的深刻教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项制度,扎实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春雷”、“利剑”、“铁腕打非”行动和“安全生产百日大会战”成效显著,成果丰硕。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连年下降,尤其是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2005年的1.14人下降到2010年的0.37人,年均下降20.4%,仅2010年就下降68%。这些都标志着长期制约我市发展的安全瓶颈被打破,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的发展环境。
最丰硕的收获是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市“十一五”发展最大的收获就是信心。纵观“十一五”整个发展,不难发现,2009年是一个拐点。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市事故频发,使不少干部出现了怕失误、怕失败,不敢试、不敢闯等缺乏信心的表现。从2009年开始,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理念,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尤其是由谢海书记亲自倡导开展的“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主题活动以来,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不仅提振了士气,重塑了形象,树立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892.1亿元,比2005年增长61%,年均增长10.3%。现在的临汾,各级干部信心十足、奋发进取,广大人民群众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一派和谐盛世的繁荣景象。
综上所述,“十二五”我市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信心和能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切实把有利因素、良好政策和发展机遇转化为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的优势力量,“十二五”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进一步明确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是我们预期的结果,任务是实现这一结果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这是实现预期蓝图的前提。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0-2015)纲要》(草案)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归纳出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的目标和任务,即“十二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1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42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达到1000亿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54:40。其具体任务是:
——“十二五”末,全市建设40个市级产业园区或集群。其中,工业园区20个,农业园区10个,第三产业园区10个。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投资建设各类项目累计1489项,总投资8625亿元,“十二五”规划投资750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884项,占总项目数的59.37%;总投资7046亿元,占“十二五”总投资的93.95%。
——“十二五”期间,全市在煤焦、钢铁、机电、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高新技术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着力打造50户左右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10户,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10户,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的30户。
——到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家左右,建成6个行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应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二是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面对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应建立“蓄水池”式的土地使用机制。一方面应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对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中的产业项目、园区建设等用地情况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出10年至20年甚至更长工业经济发展的土地使用蓝图,并严格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建立土地储备运作机制,不断增加土地储备存量,引导科学、高效、集约使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力求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为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积蓄能量,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由资源简单开采向资源深度开发转变,由采崛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具体讲就是要进一步拉长煤-焦-化、铁-钢-材、铁-铸-加-整机配件、煤-电-热-建材等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焦炉煤气制甲醇、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精细化工等现代煤化工产业;积极推进焦化粗苯精制及下游精细化学品、新材料项目建设;冶金产业要积极向优质钢、特种钢方向发展,促进全市工业向高水平、新型化、宽领域、纵深化延伸。
四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我市目前在产业发展、项目引进、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和高端人才、项目奖励基金,为他们在干事创业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要尽快建立起具有临汾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的企业研发体系。即以政府为纽带,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企业需求为主体,以转化科技成果为实践应用为目标,建设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共需、共建、共享的科技研发新机制,促进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不断向政府引导的、企业需求的产业领域转化集中,力争到“十二五”末,在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市建设新型工业大市提速、提质。
五是进一步加大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我市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先行发展,必须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的目标,我们确定了大力发展煤焦、冶金、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八大产业,这八大产业在“十二五”齐头并进发展中,应该有所侧重。要从八大产业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出2-3个发展政策好、发展空间广、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业,作为全市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如装备制造、煤化工、冶金等,从各个方面给予大力度扶持,打造临汾的工业品牌,形成具有临汾特色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六是进一步做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我市矿产资源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素有“膏腴之地”的美誉。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煤焦、冶金、机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我市要围绕这些优势产业,积极主动、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承接发达地区装备制造(铸造业)、机械电子、煤化工后续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工业)、生物医药、建材、金融、信息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努力把临汾打造成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洼地”。
七是进一步完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践证明,制定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工作导向;使用什么样的干部,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政绩观;拥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发展观。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或体系,并纳入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体系中,与干部德、能、勤、绩、廉的考核挂钩。通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使全市各级干部围绕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的目标任务,大干、快干、真干、实干,使其成为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的“风向标”,切实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的步伐,努力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真正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市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山西师范大学开展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