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十年演变——城镇化

2011-11-12 09:1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城市建设


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以城市品位提升和城市功能完善为重点的城市建设,逐步成为临汾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城市建设上,历届市委班子都把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和前瞻性工作。2001年,临汾出台了《临汾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和《城市绿化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根据临汾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还相继审批完成了全市17个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为临汾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持。
200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以建设晋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品位、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为核心,全面加快城镇化建设。城市建设开始按照完善市场功能、优化城市环境、营造城市特色和提升城市品位的思路推进。市区按照“东改、西扩、北引、南优”的扩张思路,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优化城市分区功能。
2006年,临汾“十一五规划”,对城镇发展的思路提出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公路服务为保障,以市区为一级中心、侯马和霍州市为二级中心、中部平川县为三级中心,以7个全国重点镇和4个全省中心镇为增长极,构建一轴两圈新框架,培育城镇集群经济圈,推进晋南中心城市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社区服务,培育资源型、市场型、旅游型、农副产品型和休闲型五大特色小城镇。根据规划,临汾开始构筑以市区为中心,以侯马、霍州交通沿线市县小城镇为延伸,东西两山建设特色山城为群体的现代城镇体系。并通过建设一批反映我市深厚文化底蕴、区域特色、花果新城风貌的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和塑造。
2007年,围绕建设宜居宜业晋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路,市区按照“以路为纲、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打造亮点”的思路,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2008年,把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和增加承载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着力点,突出城市特色、区域文化和环境品位等特点。
2009年,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按照80万人口、120平方公里的市区规模,对市区功能、区域划定,编制各项专业性规划。市区建设以拓展路网骨架为重点,县城建设以完善功能为重点。2010年,《临汾科学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唐尧文明圣地、新兴工业之都、和谐宜居新城”的城市定位。对市区按照“三城九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进行划分。并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五个一体化”。市区按照“拉大框架、拓展空间、建设精品、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进行建设,县市按照“特色兴县、产业兴镇、园区带动”的思路,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到2010年底,市区面积由建市前的30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155平方公里,临汾的城镇化率由建设前的26.9%提高到40.8%。

民生——城镇化的根本


2000年,临汾以健全和完善乡镇政府职能为重点,对辖区乡镇进行撤乡并镇,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同年,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建临汾师范学院、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和临汾经济技术学院。2001年,临汾出台了《关于改革我市市区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文件,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取消农转非的计划指标管理限制,实行以公民住房、收入来源等主要生活为基础的落户标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和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2002年,全面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2004年,建成17个疾控中心,完成市一院、二院住院大楼主体工程。2005年,全市总投入1.4亿元,对496所学校实施了改造。2007年底,免除了107.5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中小学危房改造10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13个(县、市)区,参合农民242万余人,参合率达88.6%。
2008年,实施教育提质、创业就业、医疗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安居和山区六通的“六大攻坚”工程,大力向民生倾斜。实施了“科教兴乡、科教兴县”工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的“315852工程”和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009年,临汾从全面振兴教育事业、整体提高医疗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安居工程、促进创业就业工程五个方面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562所学校122.48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小学、初中巩固率和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3%、99.4%和86.51%,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全市公共卫生机构达到1158个,共有床位1.7万张。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298.13万人,参合率达93.47%。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269套32.9万平方米。

结语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