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到位”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07-05 08:50: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近些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和省里有关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任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几年来,我市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做了哪些工作、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农委主任杨志威。

杨志威介绍说,2006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着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地说,就是工作中坚持“五到位”,突出抓好落实,确保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把这一涉及多个党政部门的工作切实抓在手上、落到实处,2007年我市就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汾市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领导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各县,深入调查研究,开展督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协调统一,与“三农”工作协调统一,与组织部、发展改革委、人社局、财政局、科技局、教育局、林业局、畜牧局等相关部门工作协调统一,避免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封闭发展、自我欣赏、与其他工作互不联系的状况,形成了统一规划、分工协作、相辅相成的工作格局。

二是政策措施到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中,我市十分注重各体系各环节之间及其与其他经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到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完整统一。2007年以来,市政府及市农委等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政策实效,狠抓措施到位。例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开始后,首先面对的是编制问题。2007年在人员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出发,及时核准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中的结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再如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下发后,市委组织部、人社局及时出台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人员招聘、录用实施办法,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局、城乡建设局及时出台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市人社局、财政局及时出台了县﹙市、区﹚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改革方案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是网站建设到位。第一,站点规划更加科学。2007年改革和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后,市农委、市编制办及各县﹙市、区﹚相互协调配合,改变过去按行政隶属设置乡镇推广站的做法,根据我市实际和市委、市政府确立的长远发展战略,重新规划建设了乡镇推广站,17个县(市、区)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20个,其中一乡(镇)一站88个、区域站32个,全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布局更加符合临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第二,围绕产业定位职能。针对各县﹙市、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我市改革与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县﹙市、区﹚乡﹙镇﹚两级机构有权根据本地农业发展需要确立不同的服务机构。例如,永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需要的同时,围绕当地红枣产业优势,设立了红枣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吉县围绕当地苹果产业优势,设立了苹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曲沃县根据本县发展需要,分别设置了县农技推广中心、县农民培训中心、县蔬菜业服务中心、县农机服务中心、县畜牧业服务中心等六大中心。这样的职能建设必将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四是队伍建设到位。第一、确保队伍整体规模,满足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一方面根据编办下发的编制数,严格确定招聘条件和程序考录专业技术人员,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革后,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达到429人,基本做到了按编录用,在岗工作。另一方面,对原有人员进行整顿,该退的退、该留的留,确保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第二、合理设置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当地农业发展需求,设置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确保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知识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相一致。第三、加强村级技术指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培养种田能手、养殖能手、种菜能手、果树能手等农村“土专家”担当村级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培养大学生村干部担当村级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以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体,选拔素质高、有理想的农村青年到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习深造,培养村级技术指导员;创造条件,吸引有知识、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同时担当村级技术指导员。

五是管理制度到位。第一、理顺管理体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解决了管人管事分离,极大地提高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的服务时间。第二、完善资金监管制度。为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行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补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管理办法使用项目资金和监督管理资金,实施“专人、专账、专户”,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公开,全部用于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补助、专家组费用、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技术资料印刷和制度建设、工作考评6个方面。第三、严格绩效考评制度。全市各县成立农委、乡镇、示范户三方考评组将农业技术人员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并将考核情况与下一年度资金挂钩。市农委在各县自查自评工作基础上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排序,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杨志威最后说,今后,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扎实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我市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更大更新的贡献。(记者 贾晓梅 田青松)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