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积极完善普查、重点申报、分项保护、重点扶持的工作思路,经过十年的辛勤工作,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日,从该中心传来喜讯,我市小米醋酿造技艺、平阳麻笺制作技艺和蒲县朝山会3个非遗项目荣登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已经达到21项,占到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20%。为此,记者走访了市非遗中心主任任江波,探访我市异彩纷呈的非遗保护工作背后的故事。
记者:祝贺我市3个非遗项目荣登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次评选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任江波: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于2013年启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按照评审标准对全省11个市及省直单位申报的258个项目进行了评审,提出推荐名单共计88项。文化部组织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从全国各地推荐申报的1111个项目进行了审议,最终确定298项,其中新入选151项,扩展项目147项。山西共有21项入选,我市入选了汾城小米醋传统酿造工艺、平阳麻笺和蒲县朝山会3个项目。
记者:截至目前,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项目数量已经达到21项,占到了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20%。这2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是什么?
任江波: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18项,我市晋南威风锣鼓、襄汾天塔狮舞、翼城花鼓、蒲州梆子4项目入选;第二批公布510项,我市尧的传说、平阳木版年画、侯马布老虎、洪洞道情4项目入选;第三批公布时则锐减至349项,我市翼城琴书、曲沃琴书、洪洞通背拳、云丘山中和节、尉村跑鼓车、晋南眉户、曲沃碗碗腔、侯马市麒麟采八宝、曲沃任庄扇鼓傩戏、晋作家具制作技艺10项目入选;此次公布并公示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98项,我市入选3项。从数字上可以看出,每一批的入选项目都在连续递减,递减说明评选的标准越来越严格。
记者: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是在2009年襄汾汾城拉开序幕的,当年就荣获全省三个“第一”,这三个“第一”来之不易吧。
任江波:这三个“第一”即非遗普查信息和线索数量全省第一、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评选数量全省第一、申报国家级名录项目数量全省第一。
2009年3月,根据山西省开展非遗大普查的通知精神,我市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合理安排和精心组织,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认真筛选后,确定信息和线索1.5万条,普查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当年7月份召开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公布了当年全省新批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67项,其中我市被省政府评审认可41项,入选项目位居全省11个市之首。8月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两批54项省级项目名录中选出25项申报国家级名录项目,经省非遗中心专家论证、评审后上报文化部,国家级名录项目申报数量全省第一。
普查中,我们在襄汾县发现了濒危项目麻纸制作秘方和流传久远的傩戏,霍州市发现了流传1000多年的民间水利法“不灌而治”,汾西县发现了流传了400多年的“淤泥沟坝地”民间耕作技术,大宁县普查到大量民间医药类偏方。当地的老年人已经把它无偿地捐献出来,让我们十分感动。在永和县最为偏远的小山村里,普查员们在这里发现了濒危的地方剧种“闹道情”,这样原生态的剧种在别的地方很少见,现存只有一些年过七旬的老艺人还会表演,这次普查使老艺人们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们说:“原想这些东西就带到棺材里了,是普查让老玩意儿有了新的生存希望。”
记者:我市非遗项目在2008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就“火”了一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展示了平阳文化的独特魅力,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任江波:2008年,我市参加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的项目有晋作家具制作技艺、曲沃花葫芦、晋南土布织造技艺、翼城花鼓、土圪塔手工布鞋制作技艺这些拳头项目集体亮相世博会。其中手工布鞋制作技艺、晋南土布织造技艺、葫芦刻制技艺这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在世博会期间,在山西馆非遗传习区集中展示该项非遗项目制作的全过程,向来自全世界的嘉宾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而翼城花鼓、吉县唢呐作为文艺展演项目,参加在世博园中心区中轴线路——博成路举行“火热山西”系列巡游演出活 动中,煞是吸引观众的眼球。
记者:十年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任江波: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我们就以每年“文化遗产日”为抓手,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大力开展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宣传展示活动。近年来,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们有意识地举办了多项民俗文化活动,民众有了更多走近和认识非遗的机会,形成了自觉保护非遗的主动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第七个非遗宣传日,我市非遗首次走进山西师大展演,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威风锣鼓女子表演队在师大巨人广场表演的时候,大学生们纷纷点赞。“五一”假期,滨河游乐园文化广场上演的非遗项目让人应接不暇,人们在欣赏传承人高超技艺的同时,对临汾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市民的“五一”假期充满了文化韵味。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口号是“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非遗传承、人人有责”。当日,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市文明办、市民政局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在市群艺馆门前隆重举行。非遗展版格外引人注目,一拨又一拨群众在图文并茂的展版前流连忘返。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人更是手把手地教大家体验木版年画的印制过程。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正迈开大步“走出去”,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
责任编辑:席沛钊
上一篇: 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下一篇: 增强版图意识 服务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