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蓝天白云下的临汾,成为冬日里最美的风景,一幅幅名为“临汾蓝”的图片迅速刷爆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面对蓝天白云,老百姓纷纷点赞。这正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大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明显成效。日前,记者就2021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下一步努力方向等,专访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专家、中环天合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胡君,聆听了她对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见解。
问:2021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与以往有何不同?
答: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空气质量的评估涉及很多种不同的污染物,比如PM2.5、臭氧等。大气治理,也需要找到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案”。因此,2021年伊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是强化多污染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问:2021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2021年临汾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32,与2020年相比,空气质量改善率为12.2%。改善率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5,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4。
另外,2021年全年重污染天数为11天,与2020年的23天相比,减少了12天。从各项污染物指标来看,整体呈现“五降一升”状态,除了臭氧外,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秋冬防期间,临汾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34。与2020年相比,改善率为13.5%,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44,在省内11个地市中排名第8。优良天数60天,同比增加9天;重污染天数为0天,同比减少1天。从各项污染物指标来看,均呈下降状态。
问:我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来,尤其是近期,我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您认为最有成效、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答:最有效的措施有三层面,首先部门联动,合力攻坚。实行大兵团作战,适时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安排工作。环保部门加强企业监管,督促重点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试行一氧化碳综合治理技术,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作。住建、城管部门开展建筑施工扬尘和渣土运输治理,完成70个问题整改。城管部门、尧都区、临汾经济开发区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排查治理,检查重点区域餐饮单位360家,对市城区夜市进行集中整治。商务部门、环保部门加强加油站油气回收处理。市城管局组织开展立体洗城工作,对相关建筑楼顶、楼侧、窗台、护栏、周边树木等彻底冲洗、擦拭,全面提升城市的洁净度、清爽度。
其次是科技支撑,精准监测。在市城区重点区域、企业、工地,襄汾县、洪洞县布点安装了PM2.5、PM10、可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微型监测站、激光雷达监测设备,建立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利用“泛大师”空气质量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各个区域的污染物数据,做到了精准监测。
再次是科学治污,精准施策。专家团队每天逐小时分析全市空气质量变化情况,适时下达调度指令。制定市城区大气污染现状图,明确大气污染源,锁定重点污染区域,集中力量防治。2021年10月,专家团队通过与29家电力、钢铁、铸造(含冶炼)、焦化企业协商,约定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一氧化碳更严格的排放限值,极限压减工业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11月23日前,成功将一氧化碳累计浓度压减到1.8毫克/立方米,综合指数降低0.05。11月份,专家团队根据数据分析,强化大型车辆管控,2021年11月29日至12月22日环比11月9日至28日,临汾市二氧化氮小时浓度下降16.4个百分点,峰值下降19.8个百分点。
问: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一步,我市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答:目前来看,面临的难度和挑战还是非常大。我们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如综合指数受PM2.5和一氧化碳影响较大。根据临汾市监测数据分析,六项污染因子中,PM2.5对临汾综指贡献最大,全年和秋冬季的贡献分别为28.4%和42.3%,与倒二太原差距为9微克/立方米,综指拉大了0.25。而一氧化碳浓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倒数第一,尽管2021年秋冬季以来,临汾市对重点企业分别采取更严格的排放限值和停限产、其他污染源保持橙色预警管控等极限减排措施,但还是无法完全抵消气象条件和传输影响,特别是进入12月以来,受南部运城区域几次传输影响,一氧化碳年均浓度从11月底的1.8上升至2.0,导致与倒二城市差距拉大到0.5毫克/立方米,综指拉大了0.1。
另外一个层面,臭氧污染形势严峻。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几年臭氧污染情况增幅明显,临汾市臭氧污染天数也大幅增加。其中,2021年临汾市以臭氧为超标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到了40.2%,仅次于PM2.5(42.4%)。从臭氧综指贡献来看,临汾市从2017年的16%升高到2021年的23%。所以,臭氧已成为继PM2.5后又一影响临汾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而临汾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也是一个核心问题。临汾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占到全市工业总量70%的三大支柱产业是煤、焦、铁。临汾市钢铁企业主要位于临汾市夏季风的上风位置,而焦化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居然位于临汾市冬季风上风位置,无论是夏季风还是冬季风都让大量的污染物向市城区汇集。
最后是临汾地形地貌影响。临汾市地形呈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分布,整个条状的海拔200多米的盆地,处于太行、吕梁等山脉的环绕之中,环保工作先天不足。盆地的静风率达48%,盆地不利于空气流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出去。特别是进入2021年11月份以后,临汾盆地极易形成逆温层,气团易在盆地内停滞堆积,大气流场易出现辐合,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临汾市面临“南北夹击”。其中,南部侯马市与运城地区新绛县、闻喜县相邻,在低压控制、偏南风影响下,运城、新绛、闻喜等地区污染气团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传输,通过紫金山隘口带着污染气团直接向我市侯马、曲沃、襄汾、临汾市城区汇聚。此外,北部的吕梁孝义,晋中介休、灵石在偏北气流作用下沿汾河谷地传输至我市汾西、霍州、洪洞,进而汇聚在临汾市城区。区域污染显著,亟需联防联控。
所以,面对以上诸多挑战,临汾仍需坚持,2022年打一场翻身仗:以改善临汾市环境空气质量为中心,以PM2.5、臭氧、一氧化碳协同控制为主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和重点行业,强化多污染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积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管控措施常态化。一是调整产业布局,在治“本”措施上持续发力;二是科学分析,全面谋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三是精准施策,提前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四是精准治理,坚持PM2.5、臭氧、一氧化碳协同控制;五是坚持联动,区县联动、城市联动,和兄弟地市合作、强化污染天气响应处置;六是夯实基础,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和防控能力。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