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莉轶糖尿病医院院长苏莉轶

2013-11-28 08:40: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无意中看到一本《寄往天国的情书》,是一位作家丈夫写给自己患糖尿病去世的妻子的。文中描写的夫妻患难与共的情节感人肺腑,尤其是作者在最后内疚地写到,由于自己先前不懂得医疗知识,没有及时纠正妻子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致使妻子在50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糖尿病是一种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若血糖控制不好便会产生并发症。不少人在治疗方面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些误区。莉轶糖尿病医院院长苏莉轶为大家解读糖尿病,使患者告别糖尿病治疗误区。

记者:了解了糖尿病才知道,糖尿病认识误区让人扑朔迷离,它的典型误区是什么呢?苏莉轶:不少人一直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来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事实上,9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缺少这些症状,而仅表现出疲劳、乏力、瘙痒等非典型症状。故以“三多一少”症状判断有无糖尿病是对糖尿病认识的一个典型误区。其实糖尿病的发病症状非常不典型甚至非常隐匿,所以,大家应该重视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达到早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记者:除典型误区外,其他明显误区有哪些?苏莉轶:患有糖尿病的病人还有以下3类误区。一是身体感觉良好就等于控制好了血糖。一些患者在服降糖药时仅仅“跟着感觉走”,感觉舒服了就会停药。其实唯一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指标是血糖及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而不仅仅是“感觉良好”;二是控制了血糖就控制了糖尿病。糖尿病常伴发高血压、高血脂和超体重等,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对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进行综合控制,目前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许多人只注意控制血糖这个单一指标,而忽略其他指标异常的问题。因此在血糖治疗达标的同时,还应将血压、血脂、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延缓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三是只吃杂粮,不吃水果。杂粮也属于碳水化合物食物,即使吃杂粮也要适当限量,粗粮和细粮应进行适当搭配,同等量的情况下适当吃些,并不是非吃不可的达到总量控制即可。水果当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时可适当吃点,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吃。

记者:许多糖尿病人认为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疾病,只要控制饮食,就能降低血糖,因此拒绝服药。这种做法对吗?苏莉轶:饮食控制是降糖的基础,且需长久维持。但是即便是病情较轻的患者,单纯饮食控制也不能长程有效地降低血糖,需要适当的运动干预和配合针对性的降糖药物才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的结果告诉我们,单纯生活方式的干预并不能遏制糖尿病进展。

记者:有些糖尿病人非常重视降糖治疗,同时严格限制饮食,三餐的主食都是杂粮,肉食蛋禽也很少吃,造成自己疲乏无力。这样做正确吗?苏莉轶:糖尿病的饮食原则应该是科学搭配,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进行总量控制,过分限制饮食不但可能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不利于平稳降糖,反而可能会使机体发生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所以糖尿病患者既要适当限制饮食,又要保证每日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可以少吃多餐,每次正餐进食七至八成饱,餐间搭配低糖蔬果等低糖食品,保证每日摄入适量蛋白质及一定量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

记者:有些患者视胰岛素如鸦片,坚决不打胰岛素,这正确吗?苏莉轶:对Ⅰ型糖尿病人来说,常需要依靠胰岛素治疗。

Ⅱ型糖尿病人如果口服药物仍不能控制血糖,应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但不少Ⅱ型糖尿病病人都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胰岛素是鸦片,打上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之所以有这种错误的观点,主要就在于医学上曾经给两种糖尿病起了非常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两个不恰当的名称已渐渐被医学界废弃不用。另外,许多非专业医生的错误讲解和宣传也是造成这一错误观念的重要原因。

记者:有些糖尿病患者觉得得了糖尿病就像得了绝症,不可能治愈,一辈子都要与病魔纠缠,还不能随意吃美食,于是整日忧心忡忡。这种误区怎么解决?苏莉轶:虽然说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根据现有科学手段尚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是糖尿病是可控的,只要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健康长寿。所以患了糖尿病也不要过度悲观,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让身心始终保持充满活力状态!

本报记者刘晚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