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提出了‘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的宏伟目标,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发出了‘构建富裕临汾、和谐临汾、幸福临汾、绿色临汾’的动员令,再次在平阳大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会后,我们在学习会议精神中解放思想、在贯彻中谋划发展、在落实中积极实践,转型的方向愈加清晰,跨越的信心愈加坚定,发展的步伐愈加提速。”这是襄汾县委书记王国平、县长程明温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在全市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澎湃大潮中,襄汾如何奋力赶超呢?他们信心十足地说,襄汾县将以“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宜居宜业新区、帝尧文化之都”建设为方向,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赶超战略,推进“四大转型”,实现跨越发展,五年再造一个新襄汾。
他们说,“四大转型”一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基地转型。就是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市场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加快农业调产步伐,抓好景毛、赵康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10个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丁村白莲”、“晋乡红”等10个省级、国家级农业品牌。树立“大规模、大园区、大品牌”观念,加强规划,整合资源,力争做强做大,在全省、全国占有重要份额,把襄汾打造成全省优质农产品基地,全省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莲菜生产加工观赏和中药材家种基地,华北最大的茶树菇、三樱椒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生地营销基地。
二是实现由传统焦铁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型。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的思路,完成焦铁企业的整合重组,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延伸产业链条,搞精细化加工,把传统产业做强做大、做精做细。“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8—10个、30—50亿元的优势企业3—5个、上百亿元的旗舰企业2—3个,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整合外地产能,力争实现1000万吨煤、1000万吨焦、1000万吨钢铁和100万吨铸件的“四个一”产能目标。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按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精密铸造和高档铸造,努力开发汽车零部件和整机装配件,把优质的铁矿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同时,积极发展新型材料、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是实现由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宜居宜业新区转型。根据全市“一城三区”总体布局,作为大临汾市的南城区,襄汾县将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坚持“东提、西扩、北推进”思路,拉开、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加快道路改造和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城市发展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在百公里汾河文明城市工业走廊建设中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划,以“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新技术承接区、旅游观光重点区、城镇建设引领区”为目标,加大投入,把襄汾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文化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新区。
四是实现由文物旅游资源大县向“帝尧文化之都”转型。根据全省发展根祖文化大旅游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快以丁村、陶寺为代表的遗址类,以双龙湖、丁村白莲等为重点的生态观光类,以赵盾故里等为依托的历史人文类文物旅游保护和开发步伐。最重要的是选准主题、找准定位,确立襄汾县在全国、全省文化旅游大思路中的独特地位。在保护好丁村遗址、陶寺遗址、丁村民宅文物的同时,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文化内涵,搞好开发利用,加快丁村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加快全县文物文化景点的策划、规划和建设,打好全县文化旅游这张牌,使襄汾悠久灿烂的文化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中流击水三千里,扬帆破浪正当时。立“转型”之志,行“跨越”之为,超常规、高标准、大手笔、大气魄地谋划推进襄汾的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是记者在采访结束后对襄汾当前工作的感受。“全力实施‘四大转型’战略,方能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襄汾’的富民强县目标”这是襄汾的宣言。(记者 李辉)
【责任编辑: 李甲】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城乡齐迈步 百业共发展
下一篇: 全面推进“三县”四化”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