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深入开展“打非治违”活动,坚决打击任何名目、任何形式的私挖滥采行为。如何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毕研华。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打非’的主管部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此,我们把各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方法,严密部署,严厉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不手软,就是为了尽心尽力维护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市委、市政府的整体决策担当我们的职责。”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毕研华对记者如是说。
其实,对于全市国土资源部门来说,保持打击非法采矿的高压态势,始终绷紧这根弦是常态。去年以来,我们就相继开展了打击非法采矿“3号风暴”和“4号风暴”行动,共出动执法巡查10万人次,巡查矿点6006处,对排查出封堵不严的10处矿点重新炸毁填埋,1379座历史遗留矿点和关闭矿井全部关闭完好。在2012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中,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20宗,履职、查处、结案率达到100%,没收违法建筑54300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933平方米。正是这样不断开展一个个行动,不断掀起一个个浪潮,全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持续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非”并不是与国土部门相关的唯一字眼。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开展卫片执法检查,防治地质灾害、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内容体现在报告的字里行间,他们仔细搜索,对号入座,认真贯彻落实。
对于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形势,毕研华分析说,目前,我国进入了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我市资源环境问题凸现,转型发展压力加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转型综改建设意见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定位和新任务,需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要把“严格管理保护国土资源,科学利用保障经济发展,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创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国土资源工作的定位。
为此,围绕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年、转型攻坚年、环境提升年、服务群众年活动的要求,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了今年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思路是:依法行政,自我安全,转型攻坚年;严格管理,自我完善,改革创新年;务实高效,自我发展,服务群众年;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环境提升年。
为了确保2014年卫片执法检查顺利通过,毕研华说,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的有效手段。据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结果,全市违法占地图斑1800余个,面积35700亩,6个县的违法占用耕地比例达到30%以上,如整改不力,将面临极大的问责风险。因此,当前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安全过关。一是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督查检查整改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和违法占地行为,确保履职、拆除、查处、整改四到位,对已经形成违法占用耕地事实的,应拆除的坚决拆除,有特殊情况的要提供有力的实证材料,做好应对检查准备,力争不被问责。二是加大典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要严肃查处违反规划占用耕地特别基本农田、违反供地政策、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浪费矿产资源的违法案件,对重大典型案件实行督办和公开通报,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查处一案、震慑一方,严厉追究一批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如何拓展用地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此,毕研华说,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一是用好用足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全力保障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内18个新型工业园区、10个现代农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17个文化旅游景区新增建设用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房和农民宅基地等民生用地要应保尽保。要加强计划管理,上半年将省下达的用地指标,按照轻重缓急落实到具体项目,保障重点项目及时落地,下半年采取先报先批的“抢批”战术,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2万亩。二是深入推进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用地新机制,试点县要加大拆旧区复垦和建新区用地报批力度,加快周转次数,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政策,拓展用地空间1.8万亩,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矛盾。要改进工作思路,优化评审备案和用地报批程序,对周转指标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有偿调剂使用。三是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在县级层面探索实施“三规合一”、多规融合。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报批、局部调整规划审批效率。
我市是全省三大地质灾害危险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更好地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毕研华说,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今年他们将着力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是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要强化汛期巡查检查,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建设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开展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工作,在对去年确定的2075处隐患点重新排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防治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切实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指导6个重点县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立健全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加大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力度。二是积极推进采矿破坏村庄避让搬迁工作。督促8个矿山企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落实市级专项资金2800万元,实施5个中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维护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定位,毕研华表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使命光荣。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将凝聚起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正能量,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提高全市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文明开放、富裕和谐新临汾做出新贡献。
记者 卫博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