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道有心痕

2014-06-05 22:32: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墨道有心痕

——记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张天良

他喜欢饮酒,但从来不醉,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他爱好书法,为群众写过无数对联,却从来没有收过费。他说:练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快乐。”他就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张天良。

书法之缘张天良,生于1953年10月,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太平村人,先后在部队、教育、政府部门工作。退休后潜心书艺,以行书见长,与平阳名家樊玉龙、高国宪、杨荫山私交深厚,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据了解,张天良师承家学,从小就对书法有不解之缘。爷爷张承冀是民国时期平阳书法名家,早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天资聪慧,学识渊博,精通文史,擅长书法。曾在京城主持临汾会馆,后出任静乐县县长,其书法墨迹遍布三晋大地,事迹在临汾市志可见。张天良从小就对爷爷的书法仰慕至极,后来又在父亲的熏陶下临遍了家藏名帖。书法与他相伴,兴趣与他相伴,在部队的时候张天良就经常帮战友们写信、写条幅。在担任乡教办主任时,每逢重大节日,乡里的标语、对联都非他莫属。后来在段店乡任党办主任期间,除了文秘工作之外,更多的时间都把自己的身心泡在墨海中遨游。

有一份耕耘,必然有一份收获。他的书法渐渐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同仁的认可,向他求字、求联、求文的人日渐增多,以至于退休后,追到家里求字者也大有人在。此时,他才感觉到花甲之年,工作上退休了,但艺术上上岗了,艺术之花盛开在和谐盛世,他迎来了人生艺术上的第二个春天。

艺术之春张天良说:搞书法得有经济基础,我退休后有工资,买宣纸、毛笔、墨汁,还有订 阅书法报、买书法光碟、搞书法交流等开支比较方便,儿女们生活条件都很好,老伴儿也支持,所以练起书法来比较专注。”学然后知不足。张天良渐渐地悟出了写字与书法的区别所在。为了进一步提高书艺,在平阳名家樊玉龙、杨荫山、高国宪等同仁的支持下,临汾东关古玩城三楼B道9号的书画廊便成了他对外宣传交流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他跻身临汾书坛的一个平台,每逢周六、日张天良都会准时赶到那里开门营业。一些名家、书画爱好者总爱去他的店里走走看看,喝壶茶,聊聊天,叙叙旧。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四句核心的语言似乎就是为他而言。不管是洪洞的、临汾的、襄汾的还是山东的、河南的、西安的,不管哪里的客户和道友他都能做到以文会友,海纳百川,从善如流。宽广的胸怀,闪光的人品,以及广阔的视野与其艺术上的造诣在同步上升。

在交流当中学习,在学习当中交流。书画联谊,翰墨传情。张天良在书画圈中的朋友越来越多,许多人对他的书法认可的同时,对他的人品、书品、学识更加赞赏。

他接受书友建议,结合自己的姓名,将自己的其中两枚闲章定为“天地良心”、天道酬勤”,以此勉励自己。同时,他结合自己的书体,在行楷方面狠下功夫,任凭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渐渐的推出了代表作“榜书”大字条幅:天道酬勤”天地良心”“海纳百川”道法自然”观海听涛”等名句格言。其字体气势磅礴,浑厚有力,既有沧桑之美,更有豪情万丈,雄风拔树之感,颇有古代豪侠醉书之态。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根深叶茂又逢春。今年62岁的张天良有着极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为他未来的书艺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书品、人品决定着一个艺术家的未来和境界,我们期待着张天良先生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