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网络招聘、“不见面”服务、减少审批环节、职业技能培训、“点对点”劳务输出……一段时间以来,我市人社部门主动作为,持续发力,通过建立农民工返岗复工服务协作机制、重点企业24小时用工调度制度,开展线上服务,落实免减缓返社保费等,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更有温度、更有速度、更有力度的人社服务,助力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和全市经济发展。
服务有担当
疫情发生以来,市人社局把为防疫一线人员提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守护干部职工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各窗口疫情的防控安全措施,科学安排业务办理流程,严格落实好疫情防控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支持。
局机关及各直属事业单位分别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14个支部160余名党员积极深入社区,与一线抗疫人员筑起社区防控坚强屏障。局机关“抗疫行动、有你有我”公开募捐活动募集款项22875元,已通过市红十字会捐赠给武汉。包括流动党员在内的831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65374元助力防疫阻击战。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我市人社系统主要承担指导落实工伤保险政策和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两项任务。
1月28日,我市人社系统起草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和救治工作中有关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及时落实工伤待遇,开辟工伤待遇支付快捷通道,并合理延长了申请期限。认真落实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自1月26日起,多次与市卫健委、财政局及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医院商讨支付临时性工作补贴的具体办法,确定每月25日为临时性工作补贴审核日。
全市人社系统还组织各县(市、区)进行工伤保险参保风险排查,督促相关用人单位尤其是直接担负疫情防治工作责任的用人单位全员参保并及时缴费,为用人单位参保缴费提供便利。全市各级经办机构春节期间办理业务单位1397户,非现场办理单位745户,涉及职工近8万人,预计收缴工伤保险费约183万元,其中新增参保单位46户1919人,有效保障了劳动者尤其是疫情防治人员的工伤权益。
援企“真金白银”
“受疫情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司都没有收入,经营压力巨大。危难之时,政府及时伸出援手,清明假期结束后公司终于可以开工了,我们要尽快赶时间、补损失!”山西汽运集团临汾汽车运输公司工会主席郭振芳对市人社局简化程序、缩短时间申报办理稳岗返还补贴感动不已。
“以前,稳岗返还资金需要企业提交8份相关资料,现在只需要企业填写一份申请表,提供一份承诺书就可以按程序拨付资金,企业不需要多跑腿了。第一批申报的企业只用了3天时间就公示了。”市失业保险中心主任李柏山向记者介绍我市企业稳岗返还“提速”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人社部门实施社保缓缴、援企稳岗、就业适岗技能培训等一揽子惠企新政策,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平稳健康发展。2月到6月,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2月到4月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一季度参保企业可以延迟3个月缴纳社保费,延迟缴费期内,不征收滞纳金。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企业,可申请缓缴。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旅游四类服务企业实施应急稳岗返还。截至目前,拟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企业共四批470家企业,惠及职工148944人,补贴金额4762.7万元。预计三项社会保险共免减8.3亿元,失业保险返还2亿元。
全市实施重点企业24小时用工调度制度,对曲沃李时珍医药、侯马健康动力、侯马海亿康、襄汾绿水丹等疫情防护物资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共输送199人,重点企业复工复产用工有了保障。
在防疫关键时期,侯马市人社局领导带队组成帮扶小组,深入3家防疫产品生产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现场办公,提供劳动合同签订等服务,协助解决了8个工种66人的急需用工问题。
3月14日至3月17日,襄汾县人社局为县盛世丁陶、圣尧新城两个重点建筑项目提供“点对点”专车服务,接回60余名来自四川、陕西等地的返岗员工,县政府主要领导专程到工地现场迎接慰问返岗工人。
扶贫“高站位”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全市共组织专车763辆、专机1架次,输送返岗务工人员168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262人。这是2月份以来,我市落实“点对点”服务保障协调机制,全力保障返岗复工的“成绩单”。
3月18日,全市人社系统疫情防控调度会暨劳动力建档立卡培训视频会议召开,全面启动了我市的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
按照部署,此次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以襄汾县、曲沃县为劳动力建档立卡重点推进县;在尧都区分别选取了一个街道、一个乡镇作为社保卡服务能力提升示范点,进行先行先试。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市人社系统分类分段,加快数据采集进度。发挥基层服务平台、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村劳务经纪人、结对帮扶干部、村支两委和社保卡发卡银行等的作用,以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为抓手,集中力量限期完成目标任务。将就业援助服务工作与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将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优先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对有外出务工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优先推荐合适岗位并纳入“点对点”服务机制,确保有就业培养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记者 卫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