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绘画是最受幼儿喜欢、也是易被幼儿接受的一种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思维和体验。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推行后,美术教育更是成为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天地。这就要求老师们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开展引导性教学。
一、创设能感染幼儿、熏陶幼儿创作的积极环境。教师应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创作环境,让幼儿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自我表达和表现的能力。如我们在大大的主题墙上画上了“海底总动员”的墙画,有各种水草、珊瑚、石头、贝类。老师带领幼儿随着“海底总动员”的轻柔音乐让幼儿主动地去发现,去添画一些鱼类、螺类等,画完后让幼儿剪下来,自己动手布置到主题墙上,获得成就感。
二、应尊重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尊重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支持和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无拘无束地表达。也许他们的画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可笑的,但这却是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美好愿望,教师只有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他们,使他们体验到绘画的乐趣,从而敢于用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望和内心体验。
三、帮助幼儿建立独特的创作思路。作为教师应帮助幼儿认识他们自己的独特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幼儿作画时,可以要求他尽量不要和别的小朋友画成一样,当他常采用某种造型形式表现手法时,教师可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考虑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当幼儿用红色画苹果时,老师可以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苹果呢?比如刚长成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慢慢地它会变成什么颜色?不同阶段苹果的颜色会分别呈现出什么不同的颜色呢?
四、启发幼儿修改画乱的图画。针对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对已有图像进行再定义,尤其是幼儿画错的时候,我就启发幼儿结合自己创作的内容,对已有的图像进行大胆的想象,并用改变图像、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如画《三只小猪》时,天天小朋友不小心画了四个圆形当小猪的头,我就启发他将最后一个圆形改画成一朵花,最后他成功地把它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
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充分发挥幼儿艺术教育的特有功能,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