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退休之后,范丽荣更忙了,不仅迷上了十字绣,还接连绣出多幅“巨作”。这不,一提到刚刚完工的《富春山居图》,她就笑得合不拢嘴,“我‘绣’的是中国名画,‘修’的是传统文化,‘秀’的是幸福晚年。”
范丽荣家住市区鼓楼北勘察设计院小区,是小区里人人皆知的“巧手”。家里的沙发套、空调罩、桌布等布艺品都出自她之手,摆放或悬挂于墙上的一幅幅工艺精良的十字绣作品更是夺人眼球。眼前,最新出炉的《富春山居图》长约14米,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虚实相生。远远望去,丘陵起伏,沙町平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尽显原画神韵。
耗时多年,飞针走线无数次,才能再现富春江两岸的初秋美景,工程量之大不言而喻。为何要挑“硬骨头”啃,范丽荣道出初衷:“这幅画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代表了我国山水画最高境界,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承载着两岸之间厚重的历史情感积淀。我从书画节目中看到,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于2011年合璧展出,实现了穿越360余年的相聚时,不禁热泪盈眶,内心激起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幅意义非凡的画作绣出来。”
从2017年10月开始,范丽荣一心挑战“高难度”。她继而说道:“一般分为6部分去绣,二三部分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要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不停地换线,最复杂的一处用了数十种同色系彩线,有时几个月才能绣完一米,甚至让我换线换到头疼。虽然很难,但我有信心完成好。”
每完成一幅作品,范丽荣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时常陶醉于自己的心血之中。“你看,五六部分中,一位渔夫、一顶草帽、一根竹竿、一排竹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用十字绣这种现代手法去‘复制’,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
十字绣爱好者都知道,绣得好不好不能光看正面效果,还得看反面的整洁度,线不能拉得乱七八糟,收口也不能结块。而范丽荣的这幅作品正反面都是一幅画,针脚密实且整齐,“首先,针法尽量一致;其次,绣完一部分需要换线时,要把线头用针脚压实,不要打结。”
这一“藏针绝技”源于范丽荣多年的研究和总结,《富春山居图》也不是她第一次挑战“巨作”,她曾在7年时间内绣出了《清明上河图》《报春图》《梅兰竹菊》等。尤其是《清明上河图》,许多人只敢挑战部分画作或是绣到半途就放弃,她却一连绣出两幅6米长的全作。
随着长卷缓缓展开,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画面:一双巧手上下翻飞,花针在绣布上自由穿梭,转眼便显现出姿态各异的800余人物和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牛、骡、马等牲畜,以及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
此时,记者才留意到,范丽荣如此灵巧的右手竟存在严重缺憾。提及过去的伤痛,她只是一笑而过,“20多年前,我在单位当车工,右手无名指被机器卷了进去,小拇指也因重伤而无法弯曲用力。我一直喜欢裁剪、编织,就每天活动和按摩右手其他手指,历经半年努力才把右手给救了回来。现在,只要是手上的活儿,都难不倒我。”
由此可以想象,范丽荣绣出诸多作品所耗费的心血与精力。即便如此,她还要坚定地绣下去:“要想绣好一幅作品,不止考验功底和技术,还要考验对原作的理解,考验耐心和毅力。通过绣十字绣,我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名画,经常收看一些文化收藏类节目,既修身养性,也使晚年生活更多彩。”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