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获奖既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同时也意味着出类拔萃。加之往往名额稀少,颁奖机制亦相当严苛,偶能获奖,殊为不易。时至今日,我们的身边到底有多少奖项,估计谁也无法说清,反正街头专门制作奖牌奖章的铜牌匾店琳琅满目。另一方面,每隔一段时间,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不得不腾出大量精力,为各类评奖减肥。
奖项的暴增,且不讲会衍生更大成本,更会导致评奖机制公信力的消减。远的不讲,过去一家企业的产品如果能评个什么大奖,其风光之态无不令人艳羡。现如今,即便把四面墙上挂满,又有多少人真就在意呢?当国内大奖公信力渐失,跑奖之风冲向国外自是顺理成章。
奖项专为中国企业定做,给钱便给奖,这点很像钱钟书《围城》里描绘的洋“野鸡大学”。无论“野鸡大学”还是“野鸡大奖”,国人的积极追逐均只是一种变相提高身价之举。按照西方市场经济规律,既然市场有需求,自然难不倒触觉敏锐的西方商人。在此条件下,大谈什么文化自信,怎么看都有些“挡箭牌”之嫌,“挡箭牌”挡的不仅是企业的虚伪与虚假宣传,更是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监管力度欠缺的短板。(新京报 禾刀)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豪华校门前的教育之思
下一篇: “山寨洋奖”独爱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