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裸退”一样,“人走茶凉”也是一面镜子

2010-06-09 08:4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吴官正同志的这段高论,引自他在山东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室党支部一次生活会上的发言,讲话的具体时间是1997年12月16日。他说,要明白“人走茶凉”的道理。我认为,还是人走茶凉好。有的人希望家里总是门庭若市,这是不可能的。人走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你在一个地方当什么书记,当什么长,人家来请示工作,求你办事,你走了,这些情况就不存在了,还会门庭若市吗?
“人走茶凉”,字面意思其实是很明确的,不过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而被用于形容世态炎凉、人情淡漠,纯属人类的“自作多情”。需要做点注解的是,这里的“人走”,不是通常意义的一般“人”的空间位置移动,而是指官员权位的转移,不想“人走茶凉”,实际不想“官走茶凉”,转移方”是意欲在“故地”、原位”继续发挥“余热”,留守方”则是希冀继续得到“旧主”的“荫庇”。说白了,这是对扭曲“官际”关系的一种依恋,就是要维系业已形成的“权”、利”链条,并不断加固、延伸。当然,如果压根没筑成这种特殊的利益链条,双方也就会以很平常的心态对待“人走茶凉”问题,转移方”不会因遭遇“茶凉”而感到失落,留守方”也不会为失去原本就不存在的“荫庇”而痛心。只可惜,一段时间里,官场上此类简单、清纯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少,找“后台”、傍大款,拉帮结伙、相互提携、联手营私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恐怕这也正是吴官正倡导“人走茶凉”的主要原因,而“人走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则是对官场畸形关系的形象描绘。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变馊”的官际关系,败坏了一处处风气,毁掉了一拨拨干部。
有人认为,倡导“人走茶凉”,体现了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品德。笔者同意这种评价,因为对“人走茶凉”的态度,的确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权力观端正,时时牢记公仆的身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坚持努力实践,就会欣然面对“人走茶凉”;只有利欲熏心、视权位为私器的官员,才会挖空心思力保“人走茶热”,以便当事方或贪权恋栈、滥发“余威”,或继续攀附、交换利益。
当然,除却了“权”与“利”的内核,人走茶不凉”也就无可非议,但是在没有彻底脱去“官衣”、摘掉“纱帽”之前,是很难“享受”到这种纯平民、真友情的人际关系的。前些天,同为退休老人,比较年轻的我与比较年长的范敬宜在茶馆小聚、倾谈,没有了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在他那“部长院”的寓所,只剩下师生、朋友间的友情,那茶真是既香又热。结账时,范公一边拦着准备埋单的我,一边说,这样的茶聚几乎天天有,都是由他付费。看得出,范公是把这当成了一种享受。分手时,看着他走进超市去买面包的背影,我不禁自问,像范敬宜这样的正部级干部,又有几人能够享受退休后经常与友人自掏腰包“泡茶馆”的乐趣呢?这恐怕与他在位时也从不“太在乎自己”密切相关……与“到站下车”、裸退”一样,人走茶凉”也是一面镜子,但愿当事人们都有勇气照一照。 (作者:吴酩 )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