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要有年味,但要说清楚什么是年味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可以是回家路上的激动期待,也可以是围炉之际的欢声笑语;它可以是妈妈从厨房里端出来的一桌好菜,也可以是孩子手中冲天而起的一束烟花。它是一种风俗、一种氛围、一种温馨、一种属于中国的特殊时间和情感……有人说,现在的年味淡了,其实年味必有变动不居、与时俱进的一面。大红灯笼、大放鞭炮、大碗酒肉的过年景象让人留恋,那是传统农业社会和物资短缺时代的场景。世易时移,人们过年的方式已增添了许多新选择、新元素和新时尚:年夜饭可以到酒店吃,七天假期可以出国游,微信红包代替了手递手的见面礼,因顾及安全和环境问题而自愿减放烟花爆竹……年味浓淡间,映照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有万千变化,团圆却是始终不变的主题,也是最让人神往的年味。2016年春运期间预计全国旅客的发送量达到29.1亿人次,这种人口短期大规模“迁徙”的世界奇观只围绕一个核心:回家。家是心灵回归的港湾,当高铁网络带来一日千里的通途,返乡之旅越来越便利,但仍有诸多新愁旧恼,一言难尽的春运仍将在很长岁月里成为年味里的一种。
每年的春节,既是普天同庆的时刻,也是每个家庭和个人辞旧迎新的节点。虽说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虽说是“有啥事过完年再说”,但一年下来的收获与不足需要盘点,新一年的期待与努力需要规划。过年,是劳碌之后的休整,是休整之后的再出发。
就在人们阖家团圆之时,仍有不少人坚守劳动岗位,保障春节的祥和欢乐。快慢之间、忙闲之际,你的年,我的年,都在守望相助、温暖相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论年味如何变,家国情怀是不会变的,这样才是“中国年”。
涂洪长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