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在各学校都叫得很响,大会上讲、班会上讲、课堂上还讲。学生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校园里表现出彬彬有礼的一面。可是,学生们好了,也有一些老师的表现却不怎么尽人意。
有几次,笔者在校园里采访,偶尔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热情地问候老师好,可老师呢,有的目无表情,有的仅是点一下头,弄得学生有些失望地走开了。还有一次,和一位老师聊天,她竟然说:孩子们要帮我做事,我常会微笑拒绝……”
由此想问,学生对老师表现出了热情、尊敬的一面,老师为什么就不能给以热情温暖的回应呢?学生一次、二次向你表达了尊敬和善意,你没有回应,那么,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吗?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这样做会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吗?
后来,请教一位专家,他这样说:这些问候和帮助,老师应该接受,而且还要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虽说老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但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索取”一下,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感恩心愿,这对小学生来说,所起的作用有时比表扬还有效!”
回想起自己当学生时,偶尔陪老师走一段路、给老师打一次水、老师拍拍自己的肩膀,也会激动兴奋好一阵子。由此,作为老师,应该完全无私地爱自己的学生,同时也不要忘了,要给学生表达爱意和敬意的机会——回应他们的问候,适当地“暴露”自己的一些弱点,有选择地接受他们的帮助,会让他们感到老师也是可亲可敬的人,会满足他们的自尊心,找到被需要的感觉,这也是成全他们的爱。正是在这种以互相关爱为基础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师生的情感才能得到充分交流与发展,学生的人格才能得到熏陶和升华,才能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孩子们被需要的笑脸,正回应了老师被学生需要时的那一份满足。人与人之间,就需要爱的互动,高素质的老师才会培养出高水平的接班人。
郭璞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节日菜价还需再“给力”
下一篇: “常回家看看”唱进《老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