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区“漪汾花园”的738套廉租性住房和280套首批经济适用房即将进入摇号分配阶段,备受市民关注的保障性住房终于揭开面纱,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款款走来,这令市民兴奋雀跃。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虽然在十多年前的政策制定中,保障性住房便已是钦定的“主角”,但随后的种种阴差阳错,却使其一直被边缘化。近年来,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房价上涨声中,买不起房的老百姓呼声越来越高,保障性住房千呼万唤走上台,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调控房价、帮助中低收入家庭“安居”的重要手段,保障性住房得以“转换角色”,在商品房林立的缝隙里“抛头露脸”,占据楼市席位。不在少数的中低收入家庭由此开始相信:安居”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然而,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致使有人开始怀疑这项举措的推行。申请条件门槛高、程序繁琐等问题不绝于耳。网络上关于保障性住房的询问、质疑声不断:“帮帮我,怎么申请经济适用房?”“我的条件能买经济适用房吗?”“怎么知道摇号摇没摇到?”“经济适用房申请政策不合理,不是逼着大家造假吗?”国家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目的是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但在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条件划定过程中,却把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挡在了保障性住房的门外,而其中能够符合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的人却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在老百姓为申请保障性住房跑细了腿的同时,人们还担心:保障性住房申请、分配过程中是否会暴露出一些腐败现象?经济适用房被出售、转让,“楼脆脆”、“墙脆脆”,这类新闻屡次见诸媒体,在网络中揭发各地经济适用房违规操作、腐败丛生的帖子更是随处可见,“史上最牛经济适用房倒卖人”,“经济适用房,还有多少腐败的温床?”这些信息让老百姓愤懑:“经济适用房到底经济了谁,适用了谁?”据报载,面对网友“抑制房价,总理,您还有信心吗?”的“质疑”,温家宝总理曾坚定地表态,“如果我没有信心,不去努力,那就是失职,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我不仅要做这样的表态,而且要付出实际行动。”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因此,保障性住房被称为“鸡肋”。但作为须臾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各级政府有必要拿出温家宝总理的勇气和魄力,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一是要从财政层面解决多年以来地方政府依赖的“卖地财政”,同时还要看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是否落到实处,将那些画在墙上的“大饼”,真正转化为老百姓嘴里的食物。(卫博)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又闻“上帝”变“羔羊”
下一篇: 添加剂要“添”得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