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银行卖保险,储户“存单”变“保单”的事儿又屡屡曝光,银行及保险公司遭遇口碑滑坡。被称为“上帝”的储户在发现自己屡屡成为银保联合的“待宰的羔羊”时,再次被激怒:中消协会数据显示,银保产品的销售误导已占到保险违规投诉的八成以上,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当你去银行存钱时,告诉工作人员要存定期,他们会立即向你推荐一种理财产品,说存这个理财产品的利息会比较高,且期限和你要存的定期存款的期限一致,同时会有一定的保险保障。但是,事后会发现,那是保险。而这时往往过了10天犹豫期,你想退保,按保险合同上的说明,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如今,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很多银行在普通柜台而非专柜出售保险,业务员含糊其辞,故意把保险说成储蓄、理财产品或是“有保险功能的理财产品”,夸大收益,忽悠客户购买。等客户发现则为时已晚,如果退保将损失惨重,无奈只能继续持有。还有的银行工作人员不明示风险,隐瞒费用扣除等关键要素,诱使消费者盲目消费。或把长期保险说成是短期险,把期缴产品说成是趸缴产品,该续缴时若不愿折本退保,就得硬着头皮年年缴费。
银行之所以能热衷保险业务,利益驱动是根本所在。据媒体报道,一方面银行替保险公司卖保险,保险公司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另一方面,银行工作人员会得到部分提成。此外,很多保险公司还会以实物、购物卡等手段,给银行业务人员“奖励”,激励银行员工对自己公司的产品多多关照。正是由于利益驱动,银行业务员都会心甘情愿地把银行自己的“存款客户”变成“保险客户”,想方设法忽悠其买保险,或者竭力推荐某家公司的保险。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为规范银行保险销售出台了很多办法。比如,要求在理财专柜销售、银行保险专员资质认证、让客户亲笔抄录38字风险提示以确保送达、犹豫期内100%电话回访等等。但实际上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帝”被宰的事情由此堂而皇之、不绝于耳。因此,要遏制“存单变保单”,还需切实加强银保协同监管,无论银保哪一方出错,要以百姓利益为先。
“你光明磊落地卖保险,我不一定不买。”一些曾在银行被骗买保险的储户认为。其实老百姓也需要保险保障,一些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也不错,关键是银行要卖到明处。(卫博)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学以致用”是目的
下一篇: 墙上“大饼”与口中食物有多远?